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5756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3 页鞍山一中 2010 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语 文命题人、校对人:10 届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第卷 1 至 8 页。第 II 卷 9 至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袁济喜人生境界 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 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 处境。王国 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

2、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 诗词。我以 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 统一。在传统 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 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 志,死 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 的“格” 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 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 坚定意志能

3、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易传上提出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 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 为我们的精神训条。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 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 华。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 、“胸怀” 、“怀抱” 来形容之, 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4、。中国传统文化 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 经历了 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 业者,做大学 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 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 贤”中的王戎,被阮籍 骂作“ 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 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 观,虽然存在

5、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 人格, 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第 2 页 共 13 页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 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

6、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 论成熟的重要 标志。中国古代士大夫 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 给皇帝的上书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 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 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 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 对生活一味沉迷 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 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 为对 生活的终极意义

7、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 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 进程中来确定, 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 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 来说,却是更 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 论影响很大, “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 “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 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8、思的一项是A. “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B.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 ,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C.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D. 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B. 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

9、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B.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第 3 页 共 13 页

10、C. 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D.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 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 举进士,起家广安 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 陕选 官多惮行,策自 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

11、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 为户 部判官。 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 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 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王旦言:“ 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

12、运使授之。 ”饶州 产金, 尝禁商阴市鬻,或有 论 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 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 ”旦曰:“策性淳质和, 临 事强济。 ”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 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3、是 A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 俭:歉收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责:责问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治:治理得好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 存:看望,问候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纵民贩市,官责其算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同议经制,稍宽其旧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

14、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第 4 页 共 13 页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第卷( 非选择题共 l20 分)7把第 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5 分)(2) 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5 分)(二)古代诗歌

15、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途中见杏花吴 融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 ,澹烟 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5 分)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 分,共 6 分)(1)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2) ,童稚携 壶浆。 (白居易观刈麦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6)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25 分)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