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5747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 ,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 “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 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 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 术层 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 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

2、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 ,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 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 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 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3、”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 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 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 纤手香凝”,比如袁凯 的“ 江水三千里,家 书十五行。行行无 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 ,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 这些诗句象烙铁一样,会在自

4、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A. 所谓“情” ,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 ,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 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 ,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 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 ”,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 “情” “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 ,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 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

5、发读者强烈的 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 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 ,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 3. 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 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 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 ”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

6、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 结阵,去 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 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 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 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C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北:败逃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7、 薄:轻视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 分) (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

8、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C 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5 分)(2)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5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 (蜀道难 )(2) ,不尽长

9、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3)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翻 浆 毕淑敏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 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 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 ”“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

10、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 说:“ 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 ”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 ,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 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 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 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 “哎呀,他偷我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 ”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 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 冻僵了,弓着腰抱着 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

11、整。司机笑说 :“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 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 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 做着“ 高雅”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 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 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

12、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 “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 颜色的液体 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师傅,他就要把我的 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 ”我们 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 10 公里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他

13、的舌头冻僵了,把“ 谢”说成“学”:“ 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 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 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 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 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 焊 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 得皱缩起来。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固定在车上的。 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

14、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 , 可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寒,愿意“蹲大厢板” ,司机担心他有不良企图。C文中对司机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与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对司机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先锋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D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

15、“张牙舞爪” 、 “贪婪”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的鄙夷和厌恶。E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视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 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6 分)(1) 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6 分)(4)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 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经典老片毛泽东的故事 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再现了毛泽东的生活历程。影片于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近距离地表现这位毕生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