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564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宽甸二中 2013 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温儒敏如果把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作为一种特别的阐释或再创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表现为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 “恶搞”成风,就是一种文化病象。颠覆经典是常有的事情。历史上有时要突破权威或者惯性思维,

2、往往也通过质疑甚至颠覆经典来进行。如“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也曾以激进的姿态批孔、批判经典,甚至说了许多偏激过头的话。但他们这种颠覆绝对不同于今天的“恶搞” ,也不只是为了显示反叛,更不是为了牟利炒作。他们多带有使命感,是严肃的、有选择、有标准的颠覆,目的是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这种对经典的颠覆是有历史理由的,也是合理的。而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对经典的颠覆,不能说全都没有一点批判性,有的或许能权充消闲的文化快餐,但多数与传媒出版商的商业炒作搅到一块儿,就卷进无标准的混乱状态中,为了大赚一笔而标新立异,只能制造文化垃圾,谈不上什么合理性了。而事实上, “无厘头式”的“

3、经典”对尚不具备分辨美丑能力的学生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和经典有历史距离,他们对语言和形式可能很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了解。加上年轻人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学校与老师越是要求他们读的经典,他们就可能越不喜欢,反而青睐那些“恶搞”的“无厘头式”的作品。特别在网上,自由发表不受拘束,调侃、嘲弄和颠覆的言论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视频技术的出现,更使得“糟改”和“恶搞”经典作品成为时髦新风尚,这些也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思维与表达。如何拉近学生和经典的距离,如何以某种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包括网络和影视等等)让学生接近经典,是教育者包括负责任的媒体

4、与文化商家应当考虑的课题。有人认为,经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总带有时代的烙印,古代的名著更是包含许多糟粕,因此,对“经典”进行解构甚至“颠覆”是完全可以的。对此怎样看?这种解构或者颠覆的“度”在哪里?我们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含义可能始终在“流动” ,不同时代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阐释会有变化。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迪人们去理解文化价值,这也是经典能够生生不息传世的原因。当然,经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会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

5、当今社会的部分,当然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充满感情的批判,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现在那种随意颠覆甚至“恶搞”经典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这种感情和理性。所以对经典是珍惜、尊重,还是功利主义的只图消费、利用甚至亵渎,我想,所谓界限与“度”就在这里。1下列对“五四”时期和现在人们颠覆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严肃的,全都带有使命感;现在的颠覆却是“恶搞” ,是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B “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为了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现在的颠覆却是为了显示反叛或牟利炒作。C “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严肃的、有选择、有标

6、准、不偏激的;现在的颠覆却是无标准、混乱不堪的。D “五四”时期的颠覆有历史理由,是合理的;现在的颠覆却没有一点儿批判性,只能权充消闲的文化快餐。2下列对“学生不喜欢读经典”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中记叙的事情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B学生对经典的语言和形式可能有隔膜,理解起来有难度。C作为年轻人,学生有好奇和叛逆心理,越是经典的,他们越不喜欢。D当前,网络上各种自由发表不受拘束的言论方式及一些“恶搞”作品的流行也是“学生不喜欢读经典”的重要原因。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不与商业操作结盟的前提下,对经典进行解构和颠覆,作者

7、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B经典能够久传于世,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智慧,能不断启迪人们去理解文化的价值。C以网络和影视等生动亲切的方式来展示经典,是拉近让学生和经典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方法。D因为经典也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必须要有感情和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余自幼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 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

8、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 ”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

9、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弛 自喜,于曹偶 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 遗:馈赠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诚意C先生固谢不受曰 谢:推辞D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文徵明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3 分)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 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 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 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 先生佯为不悟者 公幸无念

10、渠,渠通,当损傍民舍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王世贞认为就像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一样,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也不应该重德轻艺。B小时候的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

11、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3 分)译文:(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3 分)译文:(3)吾欲通文生渠,奈何先言之?我终不能为文生德也。 (4 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白 梅 钓雪舟倦睡元王冕 宋杨万里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8王冕的诗用了怎样的手法?塑造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特点?( 5 分)答:9两首

12、诗都写到了梅花,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青泥何盘盘,_。 (李白蜀道难 )(2)转轴拨弦三两声,_。弦弦掩抑声声思,_。 (白居易琵琶行 )(3)我欲乘风归去,_,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_。 (苏轼水调歌头 )乙 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云 霓丰子恺这是去年夏天的事。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

13、。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 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了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

14、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经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 “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出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雨,大荒年来了。”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

15、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的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民依旧拚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可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他们之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它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像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拚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 ”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音符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