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0851434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 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是主流、主要方面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的大学生社会道德,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道德:评价观 论文摘要:探讨了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基本评价,分析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和评价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身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

2、。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个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转化:即深刻而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校园中的萃萃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思想最少保守的知识群体,其道德观念变化具有社会互动性和先觉先知性,大学校园思想是社会的“晴雨表”,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社会意识流变的影射,处于社会变革期间的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的认知、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现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现状评价进行研究与反思,对于新时期进行大学生道德和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3、 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评价的遭变 1.1 90年代初期,批判多于认同,困惑大于明晰 后的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国家百废待兴,民心热切思变。从噩梦中醒来的中国青年带着创伤,带着忏悔,也带着仿徨与渴望,潮水般地涌向各个城市通往大学之路的考场。“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中国青年和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读书、学习、成才成为。他们没有花费过多的理解性思考就取得了对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认同感。 然而,随着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精神枷锁的打碎,在他们原有遵循的道德价值体系遭到批判与否定的同时,新的道德标准又未能自觉地建构,在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中产生了一个类似于错位形成的“空场”。80年代,大学

4、生对主流、主流道德的认同感逐渐减退。而当时流行一时、带有“伤痕”情绪的初步理性反思,则将青年学子导向了充满偏激、否定以及种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混乱的情感误区:上的愤怒、情感上的悲伤、思想上的怀疑、对“文革”的叹息、对现代迷信的反省、对西方思想的新奇、崇拜等等,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困惑与批判。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向纵深进展,改革的受阻面逐渐扩大,经济过热,社会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明朗化,再加上社会错误思潮以及社会情绪在校园的聚焦作用等因素,诱发了。 进人90年代,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刚从惊愕与迷茫中走来的大学生们,他们将怎样看待、评价社会?1992年 _的“南巡讲话”成为思想解放又一新的

5、里程碑。“三个有利于”的论断,打破了长期困扰人们创新行动、阻碍改革开放步伐的一些思想禁锢,提供了判断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标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从而启动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在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同时,社会的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朝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大学生的道德樊篱也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考验,在回答“你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A没有变化;B普遍滑坡;C普遍提高”的问题时,选择B答案者高达67,5%。与此相关,在回答“对于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死灰

6、复燃。你认为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A是难以解决的历史现象;B是定能解决的历史现象;C是不能解决的历史现象”一题时,选择A答案者占58%,选择B答案者只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负面评价。 伴随着大学生批判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道德状况负面评价的产生,由此有了极多的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道德意识中较普遍地产生了一种失落、迷茫的感受。我们如果认真地去读一下那个时代那些学生们自己的诸如“学生天地”之类的油印刊物,会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道德困惑。在这个时期,转型、改革、发展成为社会关键词,要转型、要改革、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

7、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常常陷人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大学生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批判的眼光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独有但不清晰的评价标准审视着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 1.2 90年代中后期,评价趋于客观和理性 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8、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xx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19%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建议。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这样一种大环境、大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如竞争、进取、自立等与诚、信、忠、孝、仁、勤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正逐渐整合形成,我国的社会道

9、德状况呈现为良好的回升和创新状态。 另外,人们思考的触角开始伸向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较深的层面。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实际某种程度的脱节带来的危害,找到了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脱离工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学生。1992年 _南巡讲话之后,全国统一开展了“改革百点”暑期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长时期广泛的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因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年的一次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中,88.5%的学生认为近年来生产力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个人利益得到了尊重和保障;80.5%的学生认为竞争、公平、效

10、率、利益的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是道德进步的表现;90.2%的学生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意识,有助于观念转换。我们在1999年对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所作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腐败问题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有74%的学生把腐败现象作为“最厌恶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他们也对党风廉政建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肯定程度正在逐步上升,有65%的学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大大增强”或“有所增强”,有54%的学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巨大进展。数据表明,尽管广大学生对腐败问题强烈不满,但近年来 _ _工作取得的进展已被青年学生认可,这个信心指数,令人鼓舞。 综上可见,大

11、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评价时也保持了冷静平和的心态,渐趋理智与成熟。他们开始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并能够逐步将道德领域的善恶标准与道德的社会历史标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们在重新认识、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时效观念,行为主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1.3 21世纪以来,多元认识、积极肯定和期待 当 _脚步跨人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广大青年学生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建党80周年、申奥、加人WTO、喜迎十六大、

12、“神五”飞天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用热泪和欢歌与历史同庆,为祖国祝福,在如潮的歌声与欢呼中迸发出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激情。 由于在全社会形成了凝神聚力谋发展的氛围, _发展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这一切在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2000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已经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 _未来发展的信心。在调查人员与很多大学生的现场访谈中,更有同学坦言:“现在有不少人说美国、英国好,我们不这样认为。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已经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铺就了最佳的发展环境,我们是真正赶上了好时候,只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我们的未来就一定前程似锦。”还有的

13、同学讲:“现在国内的环境最适合青年 _大展宏图,放弃这个机遇实在可惜。 中青少年研究中心在xx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年认为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比1996年(7.72%)上升了3.35%;认为社会道德水平“有所提高,的青年为37.9%,也比19%年(31.3%)上升了6,6%,两项合计为48.7%,接近半数。而认为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28.1%)和“大大降低”(8.1%)的青年合计为36.2%,分别比1996年(36.37%,10.78%)下降了8.27%和2.6%0 (4增幅和减幅均比较大。这表明,对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在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但市场经济

14、发展的不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引起的复杂社会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既尊从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许多道德观念;他们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增强,但部分学生对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不屑一顾;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但竞争中掺杂着极端个人主义。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往往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特别关注社会的尊重和别人的回报。许多学生崇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信条,以追求物质利益享受为主要目的,如在择业标准上从奉献转向实惠,从过去的到基层、到边疆、到

15、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转变为到外资企业、到国外、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他们不善于用固定的伦理模式规范自己,而倾向于对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道德判断,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新世纪大学生的身上。 总的看来,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所在,看到社会道德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作为有责任感、爱国情感深厚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前景预期充满期待,渴望有值得欣慰的有时代意义的新的中华民族道德形象,期待自己的祖国实现现代化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 2从大学生的评价管窥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状况 上面以时代的变迁为参照系,纵向地考察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评价的

16、擅变过程。而这个认知、评价的变化过程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社会道德状况的发展变化过程,因为作为评价主体的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这一客观现状的主观评价反映,也集中体现了大学生主体的行为、道德认知、阅历及见解,所以我们可从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中管窥大学生社会道德状况的一些表征。 2.1社会道德认知能力增强,但存在知行分离倾向 道德认知是道德构成的基础,道德认知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以竞争、开放、联系为其特征的市场经济把大学生由狭小的生活圈子推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时候,这些新鲜的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启动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及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