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50621502 上传时间:2020-1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修订-可编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按时代顺序、地区不同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彩陶,彩陶的器形和纹饰也可区分为书中类型,其中以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最为杰出。半坡类型的器形和风格: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庙底沟: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

2、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良渚文化:浙江北部、上海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这时的墓葬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专家认为该文化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玉琮是该文化大型墓葬中的常见器物,在造型上是外方内圆的柱状,玉琮一般刻有精致的图像,常见一种颇具特色的神人兽面像,有学者认为在良渚玉器中常见的神人兽面像是“良渚神徽”,并认为其与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有前后承继的关系。司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是商代后期的代表器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与杜岭方鼎相比,其造型更加成熟、稳定,宽厚的口沿、方正的腹体、粗壮的柱足和鼎耳,加强了全器的体量

3、感和雄浑气势。装饰效果单纯强烈,鼎腹四面中心均为光洁的素面,以衬托环绕四周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图案,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商代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秦兵马俑:是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杨村附近发现,秦兵马俑的塑造,陶制兵马与真人和真马等大或稍大,制作方法为翻模和泥塑兼用,分段制作,先装成粗胎,然后敷以细泥,采用贴塑方法细致刻画眉目须发和衣褶铠甲,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彩绘。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陶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具有高度写实性,其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于成熟。它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生动的艺

4、术形象塑造上,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富的艺术形象统一在浓重的精神气氛之中,整体上形成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他们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增添了光彩。秦兵马俑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强盛国力的展现,是秦始皇丰功伟业的赞颂。兵马俑高超的陶器工艺制作和雕塑写实水平,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在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征: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

5、走廊,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对霍去病极为赏识,晋封为 骠骑将军、冠军侯,可惜24岁英年便早早去世。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 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

6、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其他石雕原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家上。跃马后腿曲蹲,前 肢作一跃而起之状,予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 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通过正在咀嚼的嘴部、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 人感其雄健凶猛。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 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 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

7、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 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 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 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 大特色马踏匈奴: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纪念性石雕之一,纪念性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作品。马踏匈奴以硕大的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

8、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胸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汉代画像石特征: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构。画像石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种兼具了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画像石: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画像砖:是在泥坯上模印后烧成的砖块。他们是用于墓室或祠堂等建筑的构建。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内容广泛,从上层贵族的享乐到下层人民的劳动;从伏羲女娲到凤舞龙潜的神话无所

9、不包,另有历史故事和战争田猎,如荆轲刺秦、列女孝子等等。画像砖的雕刻技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浅浮雕,即在打磨平整的砖石上,将所绘物象轮廓周围的平面剔去一层,再对形象略施雕刻,有的还涂以彩色,多表现人物,如山东武氏祠的石刻画像;另一种是线刻,即在平面上以直线或曲线刻成图画,花鸟虫鱼或建筑物都是用这种方法,如四川画像砖中的花砖等。各地的画像砖石各有特色。山东朴重、四川活泼、河南雄健,在中国绘画雕刻史上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鲁迅、林风眠都对汉代画像砖石有很高评价。四神瓦当:为汉代瓦当图案,“四神”即四方位神,以4种被神化的动物形象为代表,青龙为东方,朱雀为南方,白虎为西方,玄武是龟和蛇的组合形象为北

10、方。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坐落在洛阳南郊伊水两岸,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此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石窟营造。首先开凿的是古阳洞,此窟中的主佛和菩萨造型,比例匀称,体态优美、神情生动。让人对南方汉文化更加自觉的追求,宾阳中洞完成于北魏,主像释迦牟尼佛,在华丽背光的映衬下,显得仪态端庄,雍容安详。这种面目清秀、褒衣博带、身材飘逸的造像,与印度、西域以及以往北方造像风格已是大相径庭。它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鲜卑审美风尚与南方民族的崇尚相融合而生发的新的大都会风尚的确立。这种新的风尚风靡全国,它不仅是佛教艺术所遵循的创作法则,还弥漫于其他造型艺术领域之中。云岗石窟:是北魏前期以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云岗石

11、窟是集中了当时整个北方的技术力量修造的,故在其形制、造像的内容和风格方面出现了一些特色。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昙曜五窟;昙曜五窟是太平初年,昙曜依帝王诏令主持修建。这一时期佛、菩萨等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面相方圆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云岗第20窟大佛,其丰满方圆的面相以抹菟罗式佛像为范本,眼睛与笈多时期佛像的双目微闭做思考状不同,而为双目圆睁,目光炯炯有神,容光焕发。他既有佛陀超然于世的静穆而神秘的仪态,又透露出世俗帝王傲视天下的威严。整个造像扑拙粗犷、博大恢弘,撼动人心,昙曜五窟造像不仅代表了我国佛教雕塑的新水平,而且还标志着佛教艺术北朝风尚的形成,深深的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石窟造像和其他门

12、类的佛教造像。敦煌莫高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至今莫高窟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492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尊彩塑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艺术宝库,一般,佛陀及菩萨、罗汉的造像是窟寺中的主角,是供奉们膜拜的主要对象,而莫高窟的壁画都较彩塑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壁画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类:1、佛像画,即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是供人们礼拜的“神像”;2、故事画,宣传佛教有一定情节的绘画;3、装饰性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4、是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莫高窟早期壁画中最富人间气息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多为本生图故事画,这些画通过生离死别

13、、水淹火烧、狼吃虎啖等悲剧性场面的绘画,将所谓“忍辱牺牲”、“施舍”等大悲大慈的主题思想形象地表现出来。其具有代表性的有:尸田比王本生图、鹿王本生图。云冈大佛:是山西云岗石窟第20窟大佛,其丰满方圆的面相以抹菟罗式佛像为范本,眼睛与笈多时期佛像的双目微闭做思考状不同,而为双目圆睁,目光炯炯有神,荣光焕发。他既依然具有佛陀超然于世的静穆而神秘的仪态,又透露出世俗帝王傲视天下的威严。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是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在艺术实践上,顾恺之师承卫协,发展卫协精思巧妙的艺术风格

14、,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其另一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在单纯满足于外表的写实,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表现人物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的内在魅力。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卷。顾恺之人物画特征:他在总结前人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上建构的“传神写照”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理论价值。在论传神的得失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时,认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在他看来,人物头部的形对传神很重要。故认为“写自颈已上,宁迟而不隽”。而头部中的眼睛刻画更是传神的关

15、键所在,所以他在画眼睛时非常慎重。同时他还注意到其他一些因素,如人的外貌生理特征、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气有重要作用。洛神赋图:此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表现了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形象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托展出来,作者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副画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一方面使画面连成整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环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

16、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描写了许多士人在山水间纵情游乐的景象。士人们,或在堤岸策马,或坐于船上畅游,作者触景生情,有意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此画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主义到空间的深度,画面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技法特点是: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从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过渡性特征,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以已经能够部分的做到了,他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相比还不完备,但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为初唐时期的山水画的发展做了准备。步辇图:由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以唐太宗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画家通过服饰举止、容貌和神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其他9个修身细腰的宫女,动作各异,左右顾盼,既活跃了画面气氛,又表达了两个主要任务之间彼此亲切的感情沟通。此画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