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0597090 上传时间:2020-1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语文: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语文: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 2、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1、第一单元综述:这一单元的文章,有的是名人回忆自己成长轨迹的回忆录,有的是别人为名人写的小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名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师友的关心和爱护;名人植根于普通人之中,又别具跟普通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名人作为一面镜子,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发现我们可行的人生道路。2、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第一单元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自己与名人在认识生活、待人接物方面的不同,思考名人为什么那样认识生活和处理问题。

2、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一定会对人生意义产生新的感悟,思想观念就会有新的升华。要细细品味这些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运用各种朗读技巧,较好地表达文章情感。文章的内容比较长,所以要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1)按照地点的转变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在东京:13段 在仙台:435段 离开仙台:3638段(2)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 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相识相交离别思念 感情线索:我的爱国主义情感(3)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表达人物品质的写法:修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3、(4)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先生没有民族偏见。3、课文重点难点的挖掘与分析:(1)弃医从文的原因: 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注意第9页的课下注解2(2)体会文章中蕴涵的爱国情感: 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为什么在途中单单记住了那两个地名? 为什么在仙台受到的优待鲁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 为什么“我”对藤野先生格外感激? 为什么“我”要决定弃医从文?当你能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回答这几个问题,你就会清晰地发现文章还有一条暗含在里面的线索作者鲁迅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4、课内重点段落阅读: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

4、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

5、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

6、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

7、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2.第三段划线句子中写到一位日本职员先生对鲁迅住处的关心,请你说一说,鲁迅心中感受到的好意是什么?句中的两个“几次三番”是否可以去掉一个?3. 写出文中直接描写藤野先生肖像的句子。这些描写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4. 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8、,“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分别说一说,“我”为什么吃惊、不安和感激?5. 用15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说明最后一段文中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6. 阅读全部选文后,你从中感受到藤野先生哪些优秀品质?7.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写到他们。他在其他文章中还写到哪两位老师?相关答案:1. 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2. 鲁迅心中感受到的是日本职员对他个人人格的尊重,也感受到他对中国人的尊重(二者说出其一即可)。两个“几次三番”连用有强调意味,如果删掉一个,就难

9、以突出和强调这位职员对鲁迅那种发自肺腑的执著的关心和尊重。 3.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这两处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讲究穿着的特点。 4. “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由于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5. 先生每星期都为“我”添改讲义 。 6. 藤野先生具有生活俭朴、对工作认真负责、非常关心“我”这样一个中国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等优秀品质。 7. 章太炎、寿镜吾。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阅读

10、下段文字,做文后的题。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象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20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就是叶圣陶先生。1963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

11、师。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错综复杂的绷

12、带一样。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虽未见叶老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

13、暖,如春风拂面。叶老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1. 如果把这段选文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 小节,第二部分从第_ 小节到结尾。请你分别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大意。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 第二小节第一句叙述作者

14、最初“迷”上文学的表现。文中用“可怜巴巴”形容一角七分钱特别耐人寻味。请你从整个句子的含义出发,说一说这个词对于表现作者“迷”上文学有哪些作用?3. 在第二小节中,作者说他没有想到能够结识叶老并“聆听他的教诲”。文中“聆听”一词,可以换用为“听取”吗?请说明理由。4. 选文第四小节中写到“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试想:作者在那“愣住”的瞬间,心里都会想到什么?请在下面写出来。5.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这篇作文为什么会获得成功?这对你今后写好作文有什么启示?【试题答案】 1. 三 四 “我”偶然结识叶圣陶先生,他引领“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叶老评改我的作文一张画像,激起我的信心和幻想。

15、2. 首先,“可怜巴巴”可以表现一角七分钱太少,对一个迷恋文学的少年来说,难以用它实现更高的买书愿望;其次,又能表现自己虽然只有这么少的一点钱,却也用它去买一本少年文艺,宁肯手头一无所有,也要买书来读,显出对文学“迷”的程度很深。3. 换用“听取”不太好。“聆听”一般用于对上,可以表达作者对叶老的恭敬态度。“听取”一般用于对下,不能表达作者对叶老的尊敬态度。 4. 真想不到,叶老对一个孩子的作文评改得这么仔细;他做这件事多么认真啊!自己真是幸运,竟然能够得到叶老这样细致的指导。自己的作文竟然有这么多毛病,要写出好作文还真要花大气力呢。(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答案只要能表现作者的意外感受而又合乎情境要求即可)5. 这篇作文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写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这可以提示我们,在作文中写自己最熟悉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