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0544216 上传时间:2020-11-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获奖范文、经典之作)(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刘瑞兰一、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写作背景。2、把握这首诗歌的意象,感知这首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重难点)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性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二、教学过程1、导入自古以来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离别时的豪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友情的深厚;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一种离别时的苦涩。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诗歌离别的对象是什么?是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却是与自然景物的告别,那就是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2、诗人徐志摩(1

2、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到1922年,曾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快乐、幸福的时光。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闻一多等人成立“新月社”,发表了许多诗歌。1931年,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4岁。 徐志摩的好友胡适对他的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追悼志摩3、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回国的途中,时间是1928年,地点是中国海上。当时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

3、国朋友一个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今天我们就跟徐志摩先生一起去重温他的康桥之梦。4、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河畔 (pn) 青荇 (xng) 长篙 (go) 浮藻 ( zo)漫溯 (s ) 满载(zi ) 斑斓 (ln ) 笙箫 ( shng )彩虹似的梦( sh )(2)全班学生齐读(3)男女生读(点评)(4)听朗读 刚刚大家朗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强,体现这首诗的音乐美。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A、押韵 韵脚为:来,彩;

4、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每小节2、4押韵,节节换韵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5)概括每节诗的意思第1节:离别康桥时的难舍难分与依恋之情。第2节:岸边的金柳第3节:康河的水草第4节:榆阴下的清潭第5节:寻梦放歌。第6节:幻想回到现实第7节:呼应开头5、分析诗歌意象(重难点)(1)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诗歌主要描写代表康桥之美的从黄昏到星夜的意象:云彩、金柳 、夕阳、青荇、 清潭 、天上虹、浮藻、青草、星辉、笙箫、夏虫等。(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5、。金柳:金色的柳枝。柳枝在夕阳的照射下,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丽的新娘。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景物比喻成有生命的新娘,写出了柳枝的妩媚多姿,表现诗人的喜爱之情。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3)河边的金柳如此妩媚,河里的清荇又如何呢?展示幻灯片,读第3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清荇:只不过是普通的水草,而且还在烂泥里,可诗人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清荇是油油的,让你觉得它生命力的旺盛。

6、诗人还居然用了“招摇”这个动词,招摇本来是写人的动作,诗人却拿来描写清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荇随波起伏的柔美姿态,仿佛在向人招手示意,显得如此可爱,引得诗人想与它作伴,所以诗人愿意“甘心做一条水草”,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念。(4)此时,诗人给我们一个康河的特写镜头,画面对准了清潭,这个清潭不同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潭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那它是怎样的呢?齐读第4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潭水,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其比喻为彩虹似的梦,写出潭水的美丽和朦胧,表达诗人的留恋之情。动词“揉碎”写出“天

7、上虹”倒映在水中,霞光被浮藻分散,五彩斑斓的样子。“沉淀”说明诗人对康桥的记忆之深。(5)彩虹似的梦,美丽又短暂,诗人不禁问“要去寻梦吗?”齐读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去寻找在剑桥大学与大师们高谈阔论,在满天星斗之下与朋友泛舟高歌的自由、美好的时光吗?想到这里,诗人激动万分,想要引吭高歌,可见诗人对康桥的爱达到了高潮。(6)可诗人没有放歌,齐读第6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回到现实,诗人只能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将“沉默”比作“今晚的康桥”,这样写,化虚为实,具有独

8、特的审美效果。同时,可以看出诗人怕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曲,表现他对康桥的眷恋与热爱,将离别的氛围渲染到极致。(7)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6、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7、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行,每一

9、行的字数以6、7字为主,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8、小结徐志摩先生的诗给我们一种美感,在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其是意象的美,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美的诗总给人美的感受,只可惜,现在社会上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的心态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读诗和写诗。我曾经看过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读诗与趣味的修养,我非常赞同他的一个观点:“一个人不一定要写诗,但一定要有诗情。”我希望你们的心灵因为是个变得更加清澈和温柔,你们的生活会因为诗歌更加充满诗情画意。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再别康桥2、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

10、、“夕阳”、“波光”、“艳影”、“彩虹”、“青荇”、“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美的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100字左右)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板书设计:音乐美 金柳 比喻 妩媚多姿 喜爱、依依不舍美 绘画美 意象 清荇 拟人 柔美可爱 眷恋建筑美 清潭 比喻 美丽朦胧 留恋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二、教学课题:粤教版必修二再别康桥(P29)三、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1、徐志摩。在该诗歌当中,诗人将自己离别母校剑桥大学时的感触融入到了文字当中。诗人一向比较认同闻一多先生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在这首传世佳作中,诗歌的三美得到了最大的彰显。全诗共七节,通过描绘如诗般的图画,构建了极具感染力的优美意境。教学目标1了解徐自摩的生平、作品创作,初步感知现代诗歌。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3领会徐自摩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哀而不愁,离而不伤”的情怀。4以再别康桥为例,初步认知现代新诗的创作常识。教学重难点诗歌的三美以及诗人的情怀。四、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课前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素材,自学课文;找出在自学过程中的问

12、题,全班分小组共同探讨。2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示范朗读,学生试读,全班朗读等环节,学生从不断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情。3联想体验法。通过在课堂中穿插放映有关图片,学生从画面中感知,自己构建出各自心目中的特定的诗歌意境,将自己融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景当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生平介绍)导语: 宋代才子柳永在离别时曾吟唱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离情别绪在诗歌当中并不鲜见。古代如此,现今亦然。就在1928年秋,当徐自摩重返英国,再别剑桥大学时,亦有所感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剑桥,在徐自摩诗歌的美好意境中感受才子的情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徐自摩百度百科了解徐自摩http:/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投影徐自摩的照片,使学生对诗人更有真切感: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