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

上传人:sh****na 文档编号:150510751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项部分 古诗文专项部分 古诗文 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唐】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 敬亭山 : 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 脁吟咏处。 尽:没有了。 闲:形容去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诗意】【诗意】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 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 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

2、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赏析】: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 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 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 ;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 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 ,以“动”衬“静”。这种“静” ,正烘托出诗人 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 观

3、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第三句“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 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 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相看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 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鸟 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 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

4、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 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景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 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 诗是“传独坐之神”了。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望 洞 庭望 洞 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注释】 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

5、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 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体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青黑色的螺形的墨, 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 【诗意】 秋夜, 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 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 波光闪动, 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 螺呀。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 洛阳人, 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 世称 “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唐朝

6、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 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赏析】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 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这里的 “山水” 实际只是指山, 即湖中的君山。 用 “山 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色银盘

7、中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 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忆 江 南忆 江 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注释】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诗意】【诗意】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从前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 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不让人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盛名最大的唐代诗人, 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

8、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儿 童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 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 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 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 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 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赏析】【赏析】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后,苏、杭的秀丽风景

9、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 ,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 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 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 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 红艳令人赞叹 ; 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 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 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

10、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 :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 草一样绿 ;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 染得多么绚丽多彩, 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 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 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人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 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向往。 乡村四月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

11、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诗意【诗意】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 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只为 了更多的收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翁卷(生年卒年不详) ,字灵舒,南宋诗人,作品以精致优美的七言绝句见长。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 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 田插秧

12、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 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 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 流淌着,白茫茫的 ; 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 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 不时有几声杜鹃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 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 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 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

13、 ,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呼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 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 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 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 又插田” ,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 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 从容恬静的气度, 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句景

14、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构成了和谐统一的 画面。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注释】 杂兴:各种兴致 耘田:除去田间的杂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家庭重任。 未解:不懂。 供:从事。 傍:靠近。 桑阴:桑树的树阴。 【诗意】【诗意】 白天除草,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不懂 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树阴处学着种瓜。 【赏析】【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 句写乡村男耕女织

15、,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 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 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诗中描写的儿 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 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 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西塞山:即道士矶,在今浙江省湖洲市西面。 鳜(gu)鱼:俗称“花鱼” 、 “桂鱼” ,一种淡水鱼,味道

16、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编成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年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 林。 后因事被贬, 绝意仕进, 隐居江湖间。 自号玄真子, 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 玄真子 。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 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 ,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 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