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胭脂水粉的起源和历史 修订

黯然****空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19KB
约3页
文档ID:150245973
胭脂水粉的起源和历史 修订_第1页
1/3

胭脂水粉的起源和历史 古代的胭脂水粉是从带颜色的花瓣中提取的纯天然的产物,胭脂 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 常以“阏氏” (胭脂) 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 年,汉武帝为了增强汉 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 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 时候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 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 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 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 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 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 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 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 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 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 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中华古今注 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 之红蓝粉。

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此行不但增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 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 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 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 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胭脂的做 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 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此 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 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能够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 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 妆的指代红楼梦有一段写到:“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 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 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充足了;用一点水 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 且又甜香满颊 可见胭脂的做法如同其他化妆品一样是持续在改进 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 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 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 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 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 霞妆从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 何等重要东晋王嘉拾遗记. 卷七中写魏文帝美人薛灵芸拜别父母 后入宫,一路上泪下不止,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时,壶中泪凝如血, 这红泪一定是因为沾染了脸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如唐 诗有“三千宫女胭脂面”句,王建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 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 一层红色的泥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 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 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 子都染成了红色虽然在说法上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 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画也印证了这个点以上说的是面脂,口脂也 是素来被看重的,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 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 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唐书中记: “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 筒说用来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 是多么被重视和喜爱。

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 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 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 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唐代以后,女性的妆饰 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胭脂的习俗始终不衰直到明清时亦然, 仅仅不再象隋唐五代时期那样夸张了崇祯皇帝曾赋诗“露宿风餐誓 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以旌表为国抗敌的女英雄秦良玉,试想若 在安稳的盛世,又有多少女子真的去做红妆季布?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