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502290 上传时间:2017-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肥西县中科院幼儿园(禹州华侨城):张炎摘要:本文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人格培养以及两者关系,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发展历程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幼儿人格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出幼儿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和教学方法。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人格;人格教育;幼儿园;措施方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应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

2、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且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

3、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人格培养关系,以及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德育有机结合,从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回溯历史,到古代先哲那里去汲取智慧与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幼儿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和

4、课程体系,建立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和2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将经典名著、圣贤智慧、璀璨艺术及传统节日文化等活动,与幼儿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

5、文化。探求幼儿园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之路,打造德能双优的教师群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便于广大教师努力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加加强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期望在实践上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在应用上提供有益的、可操作的方案。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1 中华传统文化概况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 5000 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

6、,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主要指诗词曲赋) 、传统节日、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传统音乐、对联等;其中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且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

7、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和发展阶段中国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一书中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个核心理念:天人之学天人和谐的探索精神;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3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诚实守信进德修业的立身之本;厚德载物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 ;以民为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华的体现;仁者爱人超越自我的大爱精神;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日新月异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天下大同指向未来的理想之光;李申申等人在传承的使命

8、: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中以 20 世纪为分隔线,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命运浮沉,并提出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20 世纪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先秦传统文化的萌发、奠基期;汉魏六朝传统文化的内部发展和外部融合期;隋唐宋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再生与鼎盛期;元明清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期和怀疑、批判期;20 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浮沉:20 世纪前半期:“西学”影响下的各种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转化;20 世纪 5070 年代:泛政治化倾向中传统文化的迷失;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宇宙人生观天

9、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德伦理观民本、和谐、德行仁善;社会价值观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爱国奉献;3 幼儿人格培养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己著写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应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3.1 人格定义和儿童人格的发展阶段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4表现为心理

10、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育儿专家威廉西尔斯博士认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10 个月16 个月) 。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第二阶段,二次动机系统、集中于家庭的学习。 这一阶段从一岁半开始延至儿童期。儿童开始了社会的交往。这时期孩子已从父母的控制发展到通过父母的指导而形成部分性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孩子逐渐地适合父母的愿望和标准、发展成良心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父母行为品质的标准被合并到儿童自己的行为积累之中。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孩子

11、通过父母的抚养和长辈的指导,发展了他们的人格。孩子培养的成功依赖于适中的控制,既不要太多地允许孩子的依赖性,也不要过分地控制儿童;不要使孩子具有过强或过弱的自居作用和良心意识。只有这样一来,才不会阻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第三阶段,次动机系统、家庭外的学习。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学龄期,他们准备超越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外部世界接受信息。带着早期童年的模式进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化行为。他们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渐渐被对伙伴的依赖所代替。伙伴能给儿童的行为提供强化。3.2 人格发展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

12、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

13、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5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 ,它

14、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3.3 幼儿人格发展特点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己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很难有质的变化。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期的教育。二、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幼儿一般在 3 岁

15、以后产生自我体验,但还不明显,一般来说4 岁左右幼儿才真正产生自我情绪体验,如产生了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愉快、愤怒等) 自我体验。56 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基本的自我体验,他们逐渐产生了社会性自我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等,其中自尊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儿童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自尊感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儿童的能力及其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并受到父母教养风格和评价的影响。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在 34 岁还不明显,但在整个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4

16、5 岁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56 岁的幼儿大多数已具有一定的控制力。4 幼儿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具体措施和教学方法张驯良等人在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什么”和 “如何教”问题,相应内容可以作为幼儿教育的参考。针对“教什么”问题,张驯良等人分析出:一要辨析传统文化内容的优劣;二要选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三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针对“如何教”问题,张驯良等人分析出:一要在学校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在学校外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三要循序渐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四要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五要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4.1 具体措施1、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性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活动,它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它的种类丰富,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