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

上传人:jinj****n229 文档编号:150228844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艺术史论文-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卢舍那 摘 要: 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造像是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本文从建造历史、佛教与造像、造型艺术等角度去分析领悟大佛造像,并以此来了解和阐述北魏至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佛教艺术文化史关键词: 建造历史背景 佛教与造像 造型艺术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以西山明珠一一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而闻名于世,卢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多少年来中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卢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讨和研究源源不断,使人类对佛教尤其是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2、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的龙门口,东西有两座山对峙,中间缓缓流淌着伊水,这里又称“伊阙”,石窟开凿于两座山上,南北共1公里长,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个,且保留着大量宗教、美术、建筑、 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史料,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长河中融汇了波斯、中亚等民族艺术之精华,并达到了顶峰。下面就建造历史背景、佛教造像、造型艺术等角度分析说明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并最终引出奉先寺卢舍那佛像的伟大艺术成就一建造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于两汉之间开始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初步的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其第一次造像高潮

3、出现在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即公元5世纪下半叶。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大力开凿的。而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已有达官显贵在龙门西山开凿造像了,此处当时成了皇室贵族造像的集中之地。北魏时期代表洞窟为: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等,开凿最盛期是北魏晚期.(公元500540年)。 唐代贞观至天宝年间曾呈现又一个盛期。这时期是

4、造像连续时间最长、造像规模最大、题材内容 最丰富的时期。其中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更是唐代造像艺术的成熟时期,这时的石窟凿像无论在题材的广泛和对雕塑作品个性的突出等方面,均比以往产生了新的飞跃 。 二佛教与龙门造像 在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佛教造像呢?佛教原本是没有佛像的。佛教徒认为佛是人天之师,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力面都是完美的、圆满的、至高无上的。因此不能用普通人的相貌来表现佛陀的形体和相貌,所以原来只是以佛的脚印表示佛的存在,以菩提树表示佛陀的智慧,作为佛陀的标记。(1) 后来古希腊雕刻艺术传入古印度,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徒吸收了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始以人的形象来直接表现佛陀的容貌

5、和身体,在中印度首先形成了后来的秣兔罗艺术。 大约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北部兴起了一只佛教派别,即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宣称自已修行的目标是普渡众生,他们认为佛陀不仅是导师,而且是具有各种神通能力的超人,释迦牟尼(图1)的肉身虽去,但法身永存,而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直接对佛进行崇拜。在经典上极力宣扬建造佛像的巨大功德,如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记载造佛像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2)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乘佛教教徒开始制作大量的各种佛像,随着佛教的发展,造像越造越多也越大。 图1 卢舍那大佛造像就是大乘佛教造像影响的结果,而卢舍那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佛陀的报身,梵语“卢舍那”就是光明普照、

6、光辉普遍的意思,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佛教有“佛有三身”的说法:即应身佛“释迦牟尼”、法身佛“毗卢遮那”,以及报身佛“卢舍那”。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如此,而在佛的三身”之中,也只有报身佛“卢舍那”才宣称“现世现报”,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为佛陀。(3)因此,报身佛也最接近尘世,最能体现慈悲和众生平等的思想。 大佛建造于唐代中期武则天时期,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在她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

7、由于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思想,符合武则天当时的形势要求,所以武则天大力支持佛教,曾亲自组织并参与华严经的翻译,为建造卢舍那大佛曾经捐赠了两万贯的脂粉钱等。因此,佛教为武则天称帝登基造了大量的舆论,使基层民众对这位女皇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评价,把她比作慈悲的化身、佛陀转世、菩萨再来,于是按照她的形象来创造卢舍那也就不足为奇了。三卢舍那的造型艺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有人评论说,在雕刻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他典雅安详地坐在莲座上,其雍容高贵的气势,使人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撼和灵魂的激荡。卢

8、舍那大佛石雕像通高17.14 米,头高4 米,耳长1.9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当和他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使朝拜者对之顶礼膜拜。(图2)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像流水一般,在 图2薄薄的衣帛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

9、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可以看到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气宇轩昂之势。身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的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下垂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4)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他的弟子和两名菩萨,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而另外的护法 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力士右手叉腰,坐收合十,威武雄壮。(图3)卢舍那大佛是佛教造像中国化的体现,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佛教造像自北魏以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石窟造像大规模进行,原来的佛教造像

10、从造型上保留着印度毽陀罗和秣兔罗艺术的一些特点,长方脸型,宽大肩膀,卷发,鼻子笔直,袈裟厚重或贴身等。北魏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佛像的眼睛基本是半闭状态,呈现 图3秀骨清像的特点。到了唐代,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繁荣,造像也逐步和中国社会现实结合,走向世俗化,具有很多东方人的体态特征。 而同样是中国三大石窟的云冈石窟的雕像则仿印度的造型风格,具有异国情调和风韵。结语:龙门石窟历经千年,直到现如今依旧为世人所惊叹。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龙门石窟定将在日后的岁月中越发熠熠生辉。而在这其中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永恒的微笑,在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参考文献:(1)。引自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研究;作者:张雅静 文献出处: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4-06-30(2)。引自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作者: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1996(3)。引自龙门石窟艺术 作者:宫大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引自龙门卢舍那佛像 作者:费庆 文献出处:文明200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