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

上传人:jinj****n229 文档编号:150228650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安大学交通科技大厦设计调研(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建筑简介:此建筑是一座集公路交通领域教学,科研与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厦。建设地址:长安大学校本部竣工日期:2005年6月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高度:92.6米建筑层数:地下一层,地上23层建筑总平面示意图如图:5.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 制 项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评价:此建筑为校园办公建筑,在原校园基地上建造,基地范围较小(如图1),且绿化得当,对自然的破坏较轻。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评价:场地选址中的石材无致癌物氡(如大理石等);校

2、园基地西南侧有变电所,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电磁辐射下,会对健康不利(图2)图2 图31.3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评价:建筑主体没有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且不沿城市街道,光污染相对较少;建筑北侧为空地,空地南北约为97m(经Google Earth测量工具测量),主体建筑为92.6m(据工程简介),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评价:经实地调查,不存在油烟未达标排放的厨房、车库、超标排放的燃煤锅炉房、垃圾站、垃圾处理场及其他工业项目等。一 般 项1.7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评价: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的因

3、素很多,平面为异性是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因此也应尽量避免异性平面。此建筑平面为规整的方形平面,因此在平面上符合标准。至于风速方面,因缺少风环境模拟预测报告或运行后的现场测试报告,所以不做评价。1.8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评价: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方式能切实地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在二氧化碳固定方面的作用,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此建筑为塔式高层建筑,没有考虑屋顶绿化、垂直绿化。1.9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评价:植物的配置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可以形成富有层次的城市绿化体系

4、,不但可为使用者提供遮阳、游憩的良好条件,改善建筑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大面积的单纯草坪绿化不但维护费用高,生态效果也不及复层绿化。此建筑西侧为大面积单纯草坪(图4),南侧为校园行道树,复层绿化少 图4 图51.10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评价:由(图1)可知,交通组织清晰顺畅;由(图5) GoogleEarth测量可知,距离为0.36km。优 选 项1.14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评价:西侧草坪不在此建筑规划用地范围内,室外地面为硬质地砖铺地和水泥砂浆铺地,透水地面面积比不符合标准。5.2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 制 项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

5、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评价:标准中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评判不对单个部件(如体形系数、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幕墙遮阳系数、遮阳方式等)进行强制性规定,仅考虑其整体热工性能;建筑底层裙房部分大面积采用单层玻璃幕墙(图6),热工性能差,夏季和冬季都需中央空调设备时刻进行调解,势必耗费大量能源,且顶部无通风换气装置,春秋两季阳光房内部较为憋闷。仅通过遮阳篷布阻挡过强日照,收效甚微。图6 2.2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评价:要综合考虑国家的节

6、能政策及我国产品的发展水平,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冷热源机组的能效标准。此建筑空调采暖系统采用美国YORK(约克)中央空调,品质优异,为目前市面上广泛使用的中央空调品牌。2.3 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评价:高品位的电能直接用于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采暖或空调,热效率低,运行费用高,对绿色建筑而言应严格限制这种“高质低用”的能源转换利用方式。可以考虑采用太阳能供热等方式,。此建筑因各种实际情况而采用已十分普遍的中央空调系统,势必热效率低,运行费用高。2.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评价:标

7、准规定设计者应选用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使用寿命长、色温适宜并符合环保要求的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采用效率高的灯具。此建筑室内均采用声控灯系统(图7),节能灯泡采用“S”形排列(图8),最大限度节约了能源。 图7 图82.5 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评价:对新建的公共建筑,要求在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使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有助于分析公共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图9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此建筑基本上都是一块总电表,不利于建筑各类系统设

8、备的能耗分布,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图9)一 般 项2.6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评价:基地周边较为平坦,无高层建筑,不利于避开主导风向,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2.7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评价:做好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设计,保证一定的外窗可开启面积,可以减少房间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提高舒适性。如图10,外窗可开启面积明显大于外窗总面积的30;同样,对建筑的幕墙部分提出应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设备也是为了提高幕墙建筑物室内的舒适性,前面已经提到,幕墙顶部无通风换气装置和可开启部

9、分。 图10 2.8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4级要求。评价:为抵御夏季和冬季室外空气过多地向室内渗漏,对外窗的气密性能有较高的要求。此建筑主体墙面外窗采用图10形式,气密性能较差;裙房玻璃幕墙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图11),玻璃与玻璃间为保证气密性而采取现场打胶,但现场打胶的弊病是由于施工粗糙易形成粗糙胶缝效果(图12)。因此为保证热工性能,在各项条件允许下,可采用双层通风幕墙系统或U型玻璃墙体系统等等热工性能良好的系统。在这里就要说到一种形式和风格在长期实践中定型,成熟之后,为人们所习惯,就会具有惰性。当人们改用其他不同的材料和构

10、造方式建筑时,还不熟悉和擅于新的方法,转而又会模仿和抄袭旧的方法,这就在旧的形式和新的材料和技术之间产生了矛盾。但只要新个方法确实是进步的,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必定会取代旧的方法,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图11 图122.11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评价:在过渡季,空调系统采用全新风或增大新风比运行,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空调区内空气的品质,大量节省空气处理所需消耗的能量,应该大力推广应用。但要实现全新风运行,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新风取风口和新风管所需的截面积,妥善安排好排风出路,并应确保室内合理的正压值。此建筑没有采取此措施。补充:据后勤集团交通科技大厦物业管理人员

11、介绍,此建筑在方案设计阶段曾提出许多节能构造措施,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等等,但后期因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原因终究没有实施。优 选 项2.16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评价:因缺少相关设计文档故不予评价。2.17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评价:因缺少相关设计文档故不予评价。2.18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评价:经实地调查,没有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2.19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

12、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评价:标准中建议采用自动控制照明方式,如:随室外天然光的变化自动调节人工照明照度,(没有采取此种方式);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已采用);门厅、电梯大堂和客房层走廊等场所,采用夜间定时降低照度的自动调光装置(没有采取此种装置)。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 制 项5.3.1 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评价: 此建筑结合区域的给水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客观环境状况,基本合理的规划了建筑室内水资源利用、给水排水系统,以及室外雨、污水的排放、非传统水源利用以及绿化、景观用水等与城市宏观水环境直接

13、相关的问题。5.3.2 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评价:(1)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常规管材,运行不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采用了节能的供水系统,利用市政水网供水,储存至储水池,再经由水泵房给不同生活单元分区供水,如图所示为水泵房供水详解:包含市政水入口,生活用水,消火栓用水,喷淋用水等 建筑后部水泵房 储水池(2)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其生活污水经由污水坑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无需单独的污水处理设施)。排水渠道基本畅通,未实行雨污分流,所以不能利用雨水资源。排水系统未对周围人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5.3.3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转游建筑一

14、圈,未发现明显管网漏损现象,漏损率应该小于自身高日用水量的2。采用的供水设备和水泵如图:5.3.4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分区供水水泵评价:未发现有光电感应式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和感应式小便器等,建筑内部都采用常规水龙头和摁式小便器,如图: 洗脸盆 小便器及管道5.3.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评价:本建筑未发现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一 般 项5.3.6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评价:本建筑地形平坦,加上建筑面积小,适当找坡比较容易设计地表雨水径流途径;建筑屋面雨水应该是采取有组织的内排水(因屋顶门上锁,无法获得具体排水方式)。未发现雨水收集、积蓄、处理、利用等配套设施,对屋顶雨水和其他非渗透地表径流雨水没有利用。排水如图:5.3.7 绿化、景观、洗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