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灯火****1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26MB
约74页
文档ID:150030182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_第1页
1/74

第 一 课时,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精 忠 报 国,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在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古诗示儿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走近作者,,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写作背景,,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读提示,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检查自读情况,父,乃,ni,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乃兄,今乃得之,ni,乃,乃父,【元】 【但】 【九州同】 【王师】 【中原】 【家祭】 【乃翁】,,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同“原”本来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你们的父亲对祖先的祭祀祭,乃,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后两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本诗四句中的核心,只有这一句才最能反映出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其他句子虽也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心情,但算不上是“最能表现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诗句”概念:意象,是指包含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也是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形象化体现 举例:如何体味意象?就是要在自己的想象中呈现出诗给我们描绘的形象画面。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在前三行全写景,但这些景全是诗人眼中的“景”,即意象,它们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诗中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黄昏时的,而自己骑的马却是瘦的,风是西风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凄凉的感受感受诗歌意象,,,这时,我们不能不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为什么还在流浪,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意象感受,不但有助于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悟诗歌蕴含的意蕴 运用:示儿想象“悲”(九州不同是什么样子?)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题临安邸“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感受诗歌意象,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示儿我了解到:看出诗是写给谁的,由此联想: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诗给儿子?,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课堂小结,再见,,第 二 课时,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走近作者,,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写作背景,,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题临安邸重点) 3.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

重点) 4.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难点),,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读提示,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检查自读情况,人,熏,xn,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熏制,臭气熏天,xn,熏,,熏人,【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熏,杭,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的前两句:诗的开头抓住临安城特征,写出当年虚假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后两句: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临安城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美丽的临安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人们过着安逸享乐的生活,街上一派繁华,小街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东瞧西逛,街边的茶楼正有一群人喝茶、聊天、听曲,好不热闹!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我想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真幸福呀!,由“醉”字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醉”字我看到茶楼听曲的人入了迷,眯着眼睛,随着曲子摇着头,在桌子上用手敲着节拍,翘着的二郎腿一晃一晃的装点的精致的游船上飘出歌舞声、划拳声、嬉闹声,还有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粉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这是课后第2题哦!,题临安邸我了解到:是写在什么地方的,由此联想;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诗里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在旅店墙上?,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课堂小结,再见,,第 三 课时,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璱(s)人,号定庵(n)汉族,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主要作品:己亥杂诗315 首走近作者,,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岁次已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写作背景,,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己亥杂诗重点) 3.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重点) 4.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难点),,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读提示,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检查自读情况,己 杂诗 依 抖,亥,hi sh su,恃,擞,【已亥杂诗】 【生气】 【恃】 【喑】 【抖擞】 【不拘一格】 【降】,拘是指拘泥,限制;格指规格,格局,形容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是诗人在乙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315首)中的一首(第220首)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降生振作精神亥,恃,哀,拘,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