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1985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一、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 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 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 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 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 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 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 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

2、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 、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 任务。 2.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 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

3、奋发向上的人生态 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 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 者、文本之间

4、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 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 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 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课时安排:2 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 读出语气; 读出语速; 读出语顿; 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 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 、 归园田居、 饮酒 、 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

5、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 桃花源记, 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 “土 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 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 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第一

6、段:归- 悲追非。 第二段:衣- 微/ 奔门存樽/ 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游求忧/ 畴舟/ 丘流休。 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 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 帮助诵读,注意 诗与文不一样, 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 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 本诗除去开头一句 “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 / 飘飘/ 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 拍读,如:既自

7、/ 以心/ 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 / 非/ 吾愿,帝乡/ 不可/ 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 生价值,往往是

8、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 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 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 证明吗? (幻灯片 3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 、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9、1、创设问题情境二, 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 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 后达到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 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 同的心境。(幻灯片 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 (板书) 、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

10、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 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 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 (板书) 、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 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

11、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 ,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 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 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 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 “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 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 追 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

12、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 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 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2000 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 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 言稿。 第二课时 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

13、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 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 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 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00 年版注释,推敲 本文的 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2.师生生生对话。(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 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周振甫先生的见解:“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 ;

14、 倘为追录 、 直述 ,岂有 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等景色?亦岂有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筹、 或 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 “叙启程之 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 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 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 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

15、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 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 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 质朴真率、超世拔俗, 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 的追求向往,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 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作业 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 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