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19269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9 课劝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 (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 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 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

2、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 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 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 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 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 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 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3、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劝勉惜时的: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 秋节至, 焜 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2 四、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 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 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

4、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 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 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 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 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 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

5、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 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 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 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 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 “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 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 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 輮 ru 通“煣”有 yu

6、通“又”知 zh是“智”的古字暴 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 含音相近) (2)生 xng 通“性”(古 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参 can省 xing跂 q臾 y螯 o 2给本课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 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 3 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 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 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 “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

7、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 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 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 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 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 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 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 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 心”指完美的品

8、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 “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 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 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 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 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 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

9、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 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 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 “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 “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 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 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

10、用虚实词和难 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 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 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 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 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11、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 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 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 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 青 ”“ 冰 ” 的 比 喻 论 证 了 学 习 可 以 提 高 人 的 水 平 ;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 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 犯过错。 (4

1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 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 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 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 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 5 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 的? 可分为

13、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 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 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 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 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二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 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 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 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

14、,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 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 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 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 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 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