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816511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简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从课外寻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说说三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指导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2、?(指名回答)二、精读指导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1)学生快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2)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指名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指名读,齐读。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4)(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3、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1)学生自由读、划。(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3)齐读第一自然段。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三五自然段,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1)学生快速读、划。(2)指名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3)再读三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向老师学习的收获是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

4、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B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C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你还知道哪些建

5、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指名说。(4)了解了这几段的内容,下面老师要求大家用 我读了第 自然段,知道了 是人类的老师,人们通过为开头进行介绍,先四人小组练习。指名介绍,师鼓励评价。4、课文三五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几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六自然段呢?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说明人类的老师很多,从也可以看出来)(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的资料,下面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同桌自由交流,指名交流。师评价鼓励。4、学了课文,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了吗?(指名回答并板书:受到启发 发明创造)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三、总结学习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指名交流。师总结: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发明创造!板书:7、人类的老师发明创造(种种生物) 受到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