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

上传人:dzz****808 文档编号:14981499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234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全面汇编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特点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定义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的关系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贡献三、现代经地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

2、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交通及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第二节产业集群与区

3、域发展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 第三节经济区与区域管制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特点 (一)史志描述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1时间17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记录、描述性经济地理知识的堆砌出现于中国、古希腊、阿拉伯等古代文明国家,多地理志、游记等(2) 与其它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4)以区域为基本框架,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内容;(5)开创地理科学特有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间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 背景 (1)资本主义的发展(2)地理

4、大发现 3特点:(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1 背景(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2 特点 经地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地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

5、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2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2)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

6、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3、研究方法的演变(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

7、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定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经地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经济现象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地理学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1)二者研究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用途中进行

8、配置的科学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经济行为经地学 研究资源拥有者、利用者、消费者的空间经济行为(2) 经济学是经地学研究基础,引用了大量区域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应用; 经地学进一步补充、完善经济学各种理论,并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三、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的关系(一)经济活动与自然、人文现象都有一定的关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之一)(二)自然是经济现象的物质基础和形成条件(1)自然科学是经地学研究的基础(2)经地学的研究完善自然科学(三) 经济现象是人文现象之一(1)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人文活动之一(2)人文科学为经地学提供各种研究平台(3)人文科学促进经地学研究的发展(4)经地学完

9、善人文科学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理论上进一步完善经济学的理论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贡献1、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分布不平衡等 2、资源数量锐减、需求量增加、浪费严重 3、环境破坏严重、恶化等 4、发展人类生存空间问题、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等三、现代经地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协调发展指标体系;(2)区域发展质量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可持续发展;(4)生态型、循环型经济系统(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1)经济活动全球化导致地域分工体系形成(2)全

10、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1)增长极的演进; (2)增长极的层次; (3)区域多极现象;(4)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1)效率至上;(2)威廉逊的倒U曲线论; (3)奥肯的公平论(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企业发展对资源利用,导致资源、环境等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2)区域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劳动力、服务等;同时地方性的劳动方式、生活习惯等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

11、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交通及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就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来源 源于德语Standort,意为位置、场所。英译为location,意定位置 我国区位; 日本立地; 中、俄和一些其他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 1)一个场所一个区位(2)空间移动受到空间摩擦和距离摩擦空间摩擦最小化是研究的目标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包含了经济活动区位理论。 区

12、位论基本涵义:(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适合区位的选择(2)空间形态组合。空间已知,如何安排人类活动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影响区位主体区位选择的要素集合 区位主体特有的属性或资质特定条件 如农业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 通条件、市场条件主要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区位选择影响大的;次要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区位选择影响小的; 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二)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哈特向、格林哈特区位因素;艾萨德区位力量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

13、影响1概念 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原素。 古典:经济学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劳动力、自然投入(指土地及其地上和地下一切自然资源)、资本 现代: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土地、原材料、劳动工具、劳动者、能源等简单而具物质实体的生产要素进行劳动、生产的基础条件; 中间层次:科技、教育、生产信息等非实物形态要素,它附着在基础层次上,通过改善其素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基本层次的功能和效率 最高层次:生产管理,包括对要素结构设计、规模选择、时序安排、布局决策、分工协作等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般用投入产出衡量) 一般函数式:X=f(y1,y2) ;其中X为产出,y1,y2为不同要素的投入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P,劳动量(雇用)L,固定资本量C得出 P=b L k C 1-k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b为技术性因素,k为常数从实证调查中得出。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土地自然属性提供了利用的可能性,而土地的经济区位则决定了他利用的可行性(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影响程度不同 两种基本方式:(1)劳动对象农业 (2)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图2.3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