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666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7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 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 共月还。 【注】 素:不加装饰的船。 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 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 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

2、情怀。 【解析】 【分析】( 1) “ 高鹤 ”“闲云 ” 是闲适、恬静的意象,“ 野山 ”“秀竹 ” 是清净,幽静的 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 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 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 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 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 独坐、弹琴

3、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 的境界。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 清幽恬静;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 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 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 契合点 ”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

4、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竹里馆题破山寺后禅院 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 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幕, 微闻钟磬声。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 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

5、弹 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 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 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 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 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 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 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

6、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 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 【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 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 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 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 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 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

7、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 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 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 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 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 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 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 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8、。竹里馆中琴 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 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 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 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 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 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 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

9、,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 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 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 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 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搜句:作诗。 浙东:指钱塘江以 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

10、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 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 【分析】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 作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 吴音渐已变儿童” 一句点明此 意。 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 感倾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 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 吴音渐已变儿童;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

11、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 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 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 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 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上 秋居 马 戴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注】 ?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

12、之所。 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 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的意境。 (2)诵读 “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 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 空” 字,意为 “ 空旷,空荡 ,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 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 滴” 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 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 孤”

13、 字,强调隔壁只有一 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分析】( 1)本题作答要抓住“ 落叶 ”“寒灯 ”“夜” 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 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 心情。据此,诵读“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这一句时,可重读“ 空 ” 字,抒发作者独处空 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 滴” 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 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

14、读“ 孤” 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 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 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 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 情。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 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示例一:重读“ 空” 字,意为 “ 空旷,空荡 ,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 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 滴” 字 ,

15、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 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 孤 ” 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 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 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描绘出符合诗歌的意境。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对诗句词语的重读音节的把握要建立在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 理解基础上。因此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蕴藏的情感,找准能体现作者情 感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就是要重读的词语。 本题考查对诗

16、歌情感的鉴赏。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处境、时代背景、人 生遭遇等等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5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 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的 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 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 醉流霞 ”“倚树沉眠 ”“客 散酒醒 ”“赏残花 ” 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 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 更向花前把一杯” 和“ 客散酒醒深夜后” 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