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9805988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共29张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左传,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有关丧葬的“凶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有关外交活动“宾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这些礼仪,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何为“礼仪”?,吉礼:有关祭祀,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1、管土地的神叫社,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天神称皇天,地神称后土,“皇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2、古人祭祀多用“牺牲”。毛纯色正且洁净的牲畜为“牺”,形体完整且肥美的牲畜

2、为“牲”。儒家祭典一般用“太牢”或“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牛、羊、猪三牲齐备为“太牢”,只有羊、猪或只用羊为“少牢”。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伶官传序“其后用兵,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古代礼仪常识 教材,3、古代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即以酒洒地,向鬼神敬酒。 4、祭祀路神,祈祷保佑称“祖”。 战国策荆轲剌秦王中的“既祖,取道” 5、祭祀时有许多禁忌,除了沐浴更衣等之外,还要“斋戒”。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斋戒五日”。 对于 “斋戒”,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

3、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等等),以表示虔诚。”,凶礼 :有关丧葬,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明史列传第八十七,一、丁忧:,古代丧礼规定,父母(也有祖父母)去世,子孙后代依礼居家守丧三年,称丁忧,又称丁艰。“丁”是遭遇的意思,“丁忧”就是遇到父母丧事。丁忧期间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饮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再补职,素服治事,不参与吉礼,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

4、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由于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明史卢象升传,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过世,按封建丁忧制度,曾国藩当应回家奔丧,然而此时战事吃紧,清政府恩准夺情。然而他写了一封信给左宗棠,说了三个理由,拒绝夺情。左宗棠受到信后,大骂曾国藩,说他不忠、不礼、不义,将曾国藩骂了个狗血喷头。,军礼:有关军事活动,包括所有军事行动规范,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口,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

5、,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古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行礼时左右手的位置恰是最好体现。男子行礼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礼,则正好相反。,一、征战之礼,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宾礼:有关外交活动,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是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荆轲刺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

6、蔺相如,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冠礼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何为冠?何为冠礼?,中国古代汉民族男性的成年礼。,(2)加冠的条件?(3)加冠的权力与义务?,1、得“字”的权力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2、娶妻生子的权力,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3、参政的权力,4、服兵役保卫国家的义务,5、参加祭祀的义务,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2)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中国古代汉民族女子的成年礼,2、笄礼(1)何为笄?何为笄礼?(

7、3)及笄的条件?,女性年满15岁,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礼记士昏礼记载,古时的婚仪又分为六种仪式,也就是六个阶段: 一为议婚,商议婚配,称为“纳采”。 二为问名,询问女子之名。 三为纳吉。 四为纳征(又称纳币)。 五为请期。 六为亲迎。 如:,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宴饮之礼,一、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酒令原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后演变成了助兴、比赛劝酒甚至罚酒的手段。“酒令”也成了一种游戏的代名词。 酒令的种类繁多。最早的酒令是射箭、投壶、赛棋等。文字令据传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汉代时出现了一人作一句诗, 联成

8、一首的“联句”助兴方式。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养老礼 如:礼记内则“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送别礼,江淹 别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折柳送别 古人折柳相送实在是一种高雅、简朴且有意义的交往方式。折身边一枝杨柳相送,既方便又经济更达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

9、达不舍之情。“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寄予着对远行他乡的友人在异地扎根生活下去的朴素期盼。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音乐送别(送别诗、歌) 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古人送别的时间多为清晨或者傍晚,在诗词中也寻得到依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饮酒饯别 酒是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