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4448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9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题 20套(带答案 ) 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 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的写作手法。诗人“ 夜起 ” 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 “ _ ”(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 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

2、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 【分析】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 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 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 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 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 言。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 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 住富有特征的景物

3、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 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 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 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 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 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

4、物, 还看今朝。 (1)“ 惜” 字统领下文,请说说“ 惜” 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 “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中“ 略” 和“ 稍 ” 的准确性。 【答案】(1)“ 惜”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 响; “ 惜” 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惜” 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 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 略” 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是“ 略微 ”“稍微 ” 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 输” 和“ 逊” ,表示 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 【分析】( 1)以

5、“ 惜” 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 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 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 惜” 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 惜” 字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并不是一概否定。 (2)“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中“ 略 ” 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 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 “ 略输文采 ”“

6、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 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 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 文治 ” ,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 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 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 惜 ”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 响; “ 惜” 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惜” 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 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略” 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是“ 略微 ”“稍

7、微 ” 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 输” 和“ 逊 ” ,表示程 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 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

8、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答案】示例1:一样。牧童词“ 芦管卧吹莎草绿” 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 牧童 “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 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 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 乱插蓬蒿 ”“不怕猛虎 ” 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 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 自由 骑”“唱歌去 ”“抚掌归 ” 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 向往。 【解析】 【分析】牧童词写道:牧童早晨赶着牛去江湾放牛,傍晚再赶

9、着牛回到村 落。雨天里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晴天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有 时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来咬牛犊。这首诗里的牧童是那么自由自 在,那么的悠闲,作者写牧童,其实是他自己心境的反映。 牧童写道:牧童骑着牛儿穿行在春天的细雨中,青翠的山色,青青的草,一支笛子, 一个穿着蓑衣的牧童,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牧童早晨哼着歌去放牛,然后乘着月 色回家,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牧童啊,心无牵绊,欢乐舒畅。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离俗世 纷争生活的向往。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1:一样。牧童词“ 芦管卧吹莎草绿” 中的牧童

10、卧吹芦管,自得其乐; 牧童 “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 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 乱插蓬蒿 ”“不怕猛虎 ” 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 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 自由 骑”“唱歌去 ”“抚掌归 ” 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 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的情感溢于文字,在古诗中,诗人的感 情一般总是寄托于所写事或所绘景物上,通过对这些叙述或描写的分析,即可理解到诗人 的思想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1、。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 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 来意。 ”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 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

12、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一联答苏辙的“_”,以 “_” 一句答苏辙的 “ 无方骓马但鸣嘶” ,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 应似飞鸿踏雪泥” 答苏辙首联的“ 怕雪泥 ” ,结合两诗内容,借助“ 名 词解释 ” 和“ 写作背景 ” ,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 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

13、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 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 “ 雪泥鸿爪 ” 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 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 独游 ” 路上 “ 佳味少 ” ,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 每时每事。 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 雪泥 ” 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 踏” 上去,以此鼓励兄弟 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 恼。 【解析】 【分析】( 1)“ 新塔、坏壁 ” 对应 “ 旧宿、僧房 ” ;“ 蹇驴嘶 ” 对应 “ 但鸣嘶 ” 。 (2)写作背

14、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 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 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 抚慰世人。名词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 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 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 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 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15、故答案为: 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 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 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 “ 雪泥鸿爪 ” 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 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 独游 ” 路上 “ 佳味少 ” ,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 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 雪泥 ” 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 踏” 上去,以此鼓励兄 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

16、缅往事,以此来化解 忧恼。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 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 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 缓 ”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 缓” 意为 “ 缓慢、慢慢 ” ,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 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 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