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352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2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 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 朝奏 ”“夕贬 ”“九重天 ”“路八千 ” 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

2、 朝 ”“夕” 之间角 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 【分析】( 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 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 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 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 2) 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 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 ” 与 “ 夕贬 ” ,“ 九重天 ” 与“ 路八千 ” 都形成对比鲜 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

3、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 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 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 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 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 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 朝”“夕” 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 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 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

4、,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 愿奉献的情感。 对比。 “ 朝奏 ”“夕贬 ”“九重天 ”“路八千 ” 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 朝”“夕 ” 之间角色 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 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 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 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 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

5、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 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 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 店中的侍女。 觞( shng ):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句 “ 风吹柳花满店香” 中 “ 满店香 ” 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 香。一个 “ 香 ” 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 陵子弟

6、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 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 表达离别之情。 (2)诗歌后两句把“ 东流水 ” 与 “ 别意 ” 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 (1)A (2)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 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分析】( 1) A“ 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陵一 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

7、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 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 风吹柳花满店香” 来反衬 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 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 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 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之句。以 “ 东流水 ” 与“ 别意 ” 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

8、 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 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 愁绪之深。 故答案为: A;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新 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 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 析。 此题考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9、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 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 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 象。 (2)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10、 只 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 之志。 【解析】 【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 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 它描绘出来。 (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 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 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 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 着采薇之歌,

11、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 象。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 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 志。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 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 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 的享受。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

12、么 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 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 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 寒夜无寒 ” ,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 菊花 【答案】(1)诗歌虽以“ 寒夜 ”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

13、的深厚情谊。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 客。 【解析】 【分析】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 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 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因此评价为 “ 寒夜无寒 ” ,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 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到温暖。 “ 菊花 ” 不符合季节特点,“ 雪花 ” 不符合意境,“ 梅花 ” 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 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 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

14、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 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 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诗歌虽以 “ 寒夜 ”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 深厚情谊。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 客。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 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 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 意象 ” 合指作家头

15、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 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对选项仔细辨 析,选出最佳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薄( b ):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的 情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 归” 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

16、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 (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 (2)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 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诗人选择“ 归” ,纵然有一 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 【分析】(1)“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 “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 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 “ 流水 ” 和“ 暮禽 ” 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 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 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 水” 和“ 鸟 ” 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体现诗人归山 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的意思是 “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 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