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文化概述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9793464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诏安文化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诏安文化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诏安文化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诏安文化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诏安文化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诏安文化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诏安文化概述(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诏安文化概述前 言诏安古老的土著文化,由于受中唐以后源源南下的中原文化影响,加之地处漳潮之交,对两地文化兼承并蓄,逐渐演变发展。宋代陈景肃、吴大成等学者在渐山结庐讲学,留有诗作传世。明代叶亹、沈鈇、吴朴等著述甚多,沈起津以书画著名。清代地方文化富有特色,道光至光绪年间沈锦洲等书画名家形成诏安画派;诗词创作繁荣,有谢浣湘等名诗人;境内有潮剧、广东汉剧等剧种;民歌、民乐、灯谜等民间文艺十分发达;还有全国独具一格的铁线木偶戏。民国出现公共藏书、创办报刊、新美术创作和电影、话剧等新文化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大力加强地方文化建设。1950年组建文化馆等文化机构

2、。1953年设立收音站,1960年成立电影管理站。1981年后电影公司、电视差转台相继创办,1991年建立有线电视站,1994年又设立诏安人民广播电台。在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群众性书画创作亦空前活跃,产生一批书画家。1956年组建县专业潮剧团,上演传统剧目并创作一门忠义等新剧目。古典诗词创作复兴,1985年后出现数十名创作勤奋、活动频繁的作者。潮剧获得新发展,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受到重视,1991年出版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民间音乐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灯谜活动更加普及,19891996年灯谜好手在全国谜会中屡屡得奖。1993年文化部群众文化司命名诏安为“书画艺术之乡”。改

3、革开放后文化市场欣欣向荣,政府主管文化部门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有力地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章群众文化第一节场所与设施一、文化馆民国6年(1917年),一些受新文化影响的青年在县前街燕诒堂组织“诏安青年俱乐部”。该部附设“书报社”,陈列书报、杂志供群众阅读。后由国民党政府接办,改称“民众书报阅览所”。民国23年,在阅览所的基础上成立“诏安县立图书馆”。民国33年,县立图书馆与体育场合并为县立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民众教育馆改称“文化馆”,址设文昌宫旧址。中共诏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增配工作人员,添置书、报、杂志,扩大阅览厅,增加各种设备,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开展得

4、有声有色。至1964年,藏书达4万册,还有历代书画作品100余件。“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遭洗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不断添购书籍。至1996年,文化馆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藏书近2万多册,配备工作人员5名。内设书库3个、阅览室2间、采编室1间、外借部1间,书架单层长500米,阅览座位100位,每周开放5天。二、文化站新中国成立后,为更好地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1951年四都、官陂区建立文化站,为读者提供阅览书报,还利用幻灯、土广播到各村宣传群众文化。以后又陆续建立南诏、桥东、秀篆、太平、西潭、深桥文化站。至1996年全县有文化站8个,每站配置专职人员1名。文化站在传播科学文化、

5、提倡健康的文化娱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作用。三、儿童乐园位于怀恩公园西侧,1992年2月落成使用,占地面积1905平方米,建筑面积246.48平方米。内设服务部、电动室、活动车场等,有蹦床、滑梯、小火车和各种电动游乐车、电子游艺机及秋千等器械设备。园内种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四、青少年宫位于体育场东侧,于1989年开放,占地面积1304平方米,建筑面积1036.48平方米。设青少年综合活动厅、舞蹈、音乐、科技、美术、棋类、健身等文体活动室及艺术幼儿园。五、老年活动中心位于中山公园东侧,于1985年使用,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内设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配备图书和

6、音像设备等。六、工人俱乐部位于县城南关街东路瞭路,于1956年开放,建筑面积2904平方米,内设阅览厅、象棋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室、乐器演奏室等,1979年扩建为大楼,增设500个座位的工人电影院,以后又设有歌舞厅、录像室。七、其他文化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开办文化室、影剧院、俱乐部、录像厅、歌舞厅。1996年城镇有录像厅3家、舞厅9家,多为酒楼、旅社所附设。第二节文化艺术团体民国时期,诏安有文人墨客以诗文书画会友,结成青年诗社、美术研究会和国乐研究会等文艺团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文化蓬勃发展。诏安一些文艺界人士参加省

7、、市有关学会协会,县内文化艺术团体相继成立。至1996年县内文艺团体除诏安县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于1990年)、诏安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于1992年)外,还有:丹诏书画社(成立于1985年);诏安县摄影协会(成立于1987年);诏安音乐舞蹈协会(成立于1989年);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0年);诏安县书法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0年);诏安县硬笔书法协会(成立于1992年);诏安县灯谜协会(成立于1992年);诏安县诗词学会(成立于1994年);诏安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友书画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诏安县指墨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诏安县书画收藏协会(成立于1996年)

8、等。第三节主要活动一、开展文化宣传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县内开展较早。民国初期,在“五四”运动推动下,诏安兴起新文化运动,办学校、开书局、提倡识字。民国22年(1933年),民众阅报所于城内“十字街”东垣后墙设置活动黑板报,定期选载国内外重要新闻。以后,又相继创办报刊杂志。民国29年,县立图书馆与县宣传委员会合办街头壁报。还举办注音符号(国音字母)图片展览,开设图书供应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文化知识传播,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开展。文化馆指定专人负责编写黑板报材料,不定期出版,每期印500份,分发到县直单位和各区、乡,县内还多次举办黑板报比赛,参赛单位扛着黑板报到指定地点展开,然后评比、发奖。50年

9、代初,县文化馆制作10个图书巡回箱,每箱装入30本通俗读物,送到码头工会、理发工会、蜜饯厂、皮革厂、汽车公司和一些街道的民兵队部。随后,又增加4箱少儿读物送到小学生读者手中。1951年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利用幻灯和土广播深入各自然村宣传文化科学知识。1953年组织“文化担”,把图片、图书、杂志、幻灯送到群众家门前。其后,每逢县内各项中心工作,文化部门都开展相应的活动。1955年后,县广播站也每日选播文艺节目。1956年县总工会建立阅览室、图书馆、俱乐部,全县基层工会也组织文娱活动小组,建立58个流动图书箱,10个图书室,活跃工会会员的文化生活。1962年8月起,文化馆编印诏安文艺宣传材料,每月油

10、印1期,分发到县直单位和各公社、农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文化活动更活跃,各乡镇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文化馆等单位举办各种类型书法、美术、文学培训班,普及文化艺术,培养书画新苗,相关部门常举办知识竞赛和演讲活动。1992年县文化馆收集县内27名妇女的诗词作品100余首,编辑出版诏安女子诗词。二、承传地方文艺1956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深入到群众中,寻访民间老艺人,搜集资料,发掘民间音乐舞蹈。在近1个月时间里,记录“洗佛歌”歌词20余首,曲调近20个;“诏安畲歌”200余首;“龙船鼓歌”6首;“锦歌”曲调8首,古乐曲数十首,以及佛曲、坛卷等,部分传统演奏节目,采录了具有诏安

11、特色的“公背婆”的表演技巧。1960年县文化馆与省群众艺术馆协作,收集诏安民间曲艺,出版民间曲艺资料。1982年县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1989年县文化馆与饶平县文化馆合编闽粤边民间故事。1991年成立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在中共诏安县委宣传部、文化局领导下,组织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广征博采口头流传的故事800多篇、歌谣2000多首、谚语6000多条,依照“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采录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1993年县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5名,邀请馆外文化人士3名先后多次对官陂长林寺遗址、高隐寺、犁壁石山和霞葛镇龙庵、芳田洋等地进行文物考

12、察,发现古碑刻40余件,取回拓本30多件,并搜集一些文物,证实长林寺是明末清初“天地会”的发源地。1994年诏安县文物志(上下集)资料本完成编印工作。三、会演调演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各地纷纷办起业余剧团和业余文艺宣传队。1951年城关有实验潮剧团(码头班)1家,汉剧团2家(楚南、新声)和铁枝木偶班1家,农村有业余潮剧团10多个。1952年下半年和1953年1月召开戏剧座谈会2次,对业余剧团进行整顿登记,审查上演剧目。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每年举行1次全县性汇演。在1954年春节历时5天的戏剧会演中,搬运工会业余潮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一等奖,桥园村业余潮剧团的现代剧柳金妹翻身获二等奖。

13、1956年9月“诏安民间音乐舞蹈专场”在县侨联戏院公演,演出节目有畲歌、锦歌、客家山歌、潮乐、古乐古筝、四平锣鼓、舞狮、公背婆、道士的“穿灯舞”和僧人的“洗佛歌”、“骷髅歌”等。是年10月县民间音乐舞蹈代表队到龙溪专区参加汇报演出,专区选定诏安的“洗佛歌”、“畲歌”、“龙船鼓歌”参加龙溪地区代表队。1957年2月诏安洗佛歌十二月花、畲歌新打酒瓶白披披、长苎好绩无秕头、龙船鼓歌龙船歌(后改名为祭江歌)参加福建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均获节目奖、演出奖和演员奖。专区评选出2个节目(诏安的洗佛歌和祭江歌)赴京参加全国汇演,在全国汇演中双获演出奖。四、节日活动民国期间,诏安在一些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喜庆

14、活动,如元宵节,到处神庙张灯结彩,城隍庙还挂着惩恶扬善的图画,以警世人;各宗祠悬挂花灯,以精美食物叠灯桌;地方设制谜车,沿街游猜;还演戏、结彩楼、攻炮城。县内各村社若干年一次于农历11月举行建醮活动,不但演戏,请锣鼓队,而且有游艺活动,热闹异常。民国34年适值抗日战争胜利,农历八月十三日起东关一带做“爷公生”,一连3天举行烟火、艺棚、舞狮、化装游行等,至为热烈,每至夜间,大街小巷塞满人群。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在民间传统节日或法定节日都举行各种群众文娱演出活动,如文娱晚会、书画展览、象棋比赛、围棋比赛、舞狮、舞龙、舞鸟、公背婆、踩高跷、艺棚、放焰火、攻炮城、灯谜会、民间器乐演奏、业余歌手比赛、交谊

15、舞比赛等。1984年国庆节,县举行历时3天的庆祝活动,节目有舞狮、舞鸟、高跷、艺棚、潮剧调演,并在体育场举办“歌唱祖国”歌咏大会,1991年诏安以“八仙茶”彩车和舞狮、公背婆参加市“水仙花节”,获组织奖。1994年县举办“元宵迎春灯展”,展出各式花灯100多盏。五、举办展览民国时期,县内举办过美术展览和风光摄影展览。新中国成立后,诏安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展览,还自办各种展览。1960年在新落成的县展览馆举办“诏安10年伟大成就展”,全馆分综合、农业、工业、林业、果业、畜牧、工具、水电、水产、文教、卫生等11个展室。1957年和1971年又分别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展和以歌颂工农兵为主题的书画展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展览更频繁,如1979年的书画盆景展,1987年的古今书画展,1989年“建国40周年诏安县成果摄影展”,1990年的科学技术普及知识展览,1994年举办福建省第四届硬笔书法展,1994年迎春灯展,1995年2月天地会文物、资料、图片展览,同年7月县举办“建党74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第二章书画美术第一节书法唐开元年间,书法名家钟绍京被贬为怀恩县尉,是最早在境域内活动的书法家。宋绍兴二十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