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9744223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的研究进展郭华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土地资源管理 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例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过程进行了说明,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分析Land reclamatio

2、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principle and researchprogress of the methodGuo Huaso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Hubei,China)Abstract: 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reclamation is a basic work, and different evalu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

3、valuation results of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thereby affecting the land reclamation decision work.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5 kinds of methods, namely: the limit condition method, index metho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xtension metho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According to analysis

4、and comparis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 and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s of 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are described, for land reclamation work provides effective basis.Key word: Land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alysis1 引言随着矿产资源工业与生产建设活动的迅速发展,破坏的土地面积日益扩大,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

5、化,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严重影响了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的质量,土地复垦已成为解决我国人地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实现土地的有效复垦以及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以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为基础和依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是在对土地总体质量的调查和破坏土地情况的统计与预测基础上确定待复垦土地合理的利用方向,从而为采取相应的复垦措施提供依据。虽然,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与一般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有相似之处,但其在评价对象、单元划分和时效等方面仍有显著的区别,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土地复垦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适宜性评价方法。2 我国土

6、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现状从50年代起,我国就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但是针对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卞正富、翟广忠在所著的书中首先较全面论述了矿区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苏光全等在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将全国矿区废弃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类概括的作了适宜性评价,初步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技术参考。白中科等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在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利用中应用了土地适宜性评价,该评价不仅涉及了已复垦废弃土地,待复垦废弃土地也被列入评价范围,该研究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潘元庆等以河南省重点煤炭基地为例,就矿区土地复垦的适宜性及土地利用模式等进行

7、了分析。霍美玉、崔植云州等以武汉市中环线北段项目土地复垦为例,对临时用地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单一。李志强、曹永新等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安家岭煤矿排土场待复垦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刘静、李建学采用特尔菲确定权重的指数和法对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薛录镇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刘耀林、刘艳芳日等在十堰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现有坡荒地的宜农、宜林、宜牧、宜园四个适宜类进行了评价:刘文楷、陈秋计等采用基于可拓法对徐州贾汪区破坏土地复垦为耕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杨国栋、贾成前依据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建立用于

8、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土地适宜性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京大高速公路山西段临时用地复垦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在复垦规划与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很多人没有充分了解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对象和评价过程的特殊性,一味地套用一般土地适宜性方法、指标、标准等。随着近几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所以在传统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上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是当务之急。3 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

9、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同时还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来改变制约土地利用的因素。土地复垦是对破坏土地进行恢复和再利用,而任何土地的利用都要受到周围环境多种条件的影响。因此,完成破坏土地的调查,了解了复垦土地的破坏特征与利用现状及其环境因素之后,需要对破坏土地的可垦性及利用方向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土地复垦项目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复垦项目区土地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从土地利用的要求出发,评定土地对农、林、牧、副、渔、建设及其他用地的适宜性及适宜的程度。从而为合理复垦、利用待复垦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复垦的盲目性、破坏性,增强科学性、现实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4 土地适宜性评

10、价与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理论4.1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即土地适宜性是针对土地用途而言的,不同的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农业土地利用更多的是关注土壤、气候等条件,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主要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因此往往同一块土地对不同土地有不同的适宜性。另外,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不仅是土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如自然属性都比较适宜于农作物种植的两块土地,一块位于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偏僻山村,一块位于城郊,则后者较适宜于蔬菜种植,而前者可能适宜于粮食作物种植等其他农业利用方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为

11、合理利用上地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服务,即在改变土地用途、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前,先行了解土地对于某种新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分析改变用途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为减少不良影响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规划和决策失误。4.2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与一般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其在某些方便又有显著的区别,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在全面了解待复垦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和土地破坏情况等前提下,从土地利用的要求出发,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特点,了解土地各因子在生态环境中互相制约的内在规律,全面衡量复垦前某种用途土地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从而

12、为合理复垦利用待复垦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复垦的盲目性、破坏性,增强科学性、现实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项目投资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项目决策的依据,其研究 是以预测为中心,以投资效果为目的,运用科学技术、经济技术、信息学、预测学及数理统计学等理论,从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土地复垦适宜性的科学方法。5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5.l)因地制宜原则。土地的利用受周围环境条件制约,一种利用方式必须有与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特征相适应。根据被破坏前后土地拥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破坏现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向。复垦后的土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

13、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基础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5.2)主导因素原则。复垦土地在再利用过程中,限制因素很多,如地形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等。在具体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时应在综合分析各构成要素对土地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上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评价结果的作用。(5.3)综合分析原则。在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时,应对影响土地复垦利用的诸多因素,如土壤、气候、生物、交通、地貌、原有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和破坏程序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进而确定待复垦土地科学的复垦利用方向。6 土地复垦

14、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当前,土地复垦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国内外多采用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尚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理论体系(1)极限条件法极限条件法是基于系统工程中的“木桶原理”,强调主导限制因子的作用,评价单元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条件最差的因子的质量,即:Yi=min(Yij)。 (1)式(1)中: Y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最终分值; Yij为第i个评价单元中第j个参评因子的分值。这种方法在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凡是在有某项土地复垦影响因子指标出现不适宜的情况下,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常用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李志强、曹永新等采用该方法对安家

15、岭煤矿排土场待复垦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参评的5个单元中,除厚层覆土平台相对来说适宜性高之外,其他4个参评单元总的来说适宜性偏低。这就反映出该方法的一大缺点:适宜性等级偏低。这是因为该方法没有考虑到土地某种性质的不足可被其他性质所部分弥补的情况,并且只是将某一项主要影响因子的适宜性等级作为总的评价等级,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较谨慎和简单,缺乏对各种影响因子的全面考虑和分析,在多数情况下评价的结果过于保守。(2)指数和法指数和法首先由专家根据经验去判断或采用一定的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将各参评因子按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贡献或限制的大小进行分级,并赋予级别指数值,然后按土地复垦的评价单元对各因素的指数加权求和,即:nRj=FW (2)iii=1式(2)中: R ( j)为第j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 Fi为第i个参评因子的等级指数, Wi为第i个参评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再对照事先确定的复垦土地的等级指数范围,评定土地复垦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该方法较极限条件法有较大的进步,充分考虑了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并将各参评因子的影响程度与以量化,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刘静、李建学采用此方法对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薛录镇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10项对耕地影响较大的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