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

上传人:烧** 文档编号:149743229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五语文 师说ʦ˵ 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1 师说 教案4 (07人教版必修3)课题师说课时安排3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2、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思路,领会课文的论证方法。板书设计 为师的职责:传道 受业 解惑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师 师 道 不爱其子择师教之与其身则耻师焉 道 之 拘古 从师的必要: 之 不 于之 不 复 时学技艺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曰师

2、而笑 传 可 者 久 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必 有 师 道之 圣 行: 能 所存 人 孔子师郯子之徒 行 择师的标准: 无 古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之 常 言: 道 所存 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韩愈。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文章师说。二、看注解(1)了解作者生平。 三、解题及文体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

3、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吗?(设置悬念) 四、带着悬念朗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到具体研读。(一)、大家发现哪一段与“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1、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对照注解翻译第四段。2、解决第四段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不拘于时 (被动句)(介宾后置) 学于余 (介宾后置)3、引出背景,解决前面的悬念。“不拘于时”(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

4、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4、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二)、研读课文第一段(四人一组,合作解决,讨论质疑) 1、提出学习要求 :(1)对照注解合作解决翻译,圈点标记出重点词语。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各小组概括重点:(1)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因此、就,表示结

5、果或目的的连词。 无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2)、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即“疑惑的问题”3、板书提纲古 为师的职责:传道 受业 解惑之 学 从师的必要:惑而不从师 者 惑终不解 必 有 择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 师之所存 4、教师总结本段,学生按线索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合作讨论,自主解决疑难,归纳重点字词(学习方法同上)。 1、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师,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学习

6、道理 师,名词作动词)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名词) 吾师道也 (学习 名次作动词) 不耻相师 (学习 名次作动词)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3、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4、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

7、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三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来证明从师的必要性。5、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板书提纲: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师 师 道 爱其子择师教之与其身则耻师焉 道 之 之 不 从师的必要:不 复技艺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曰师而笑 传 可久 知 第三课时 一、检

8、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段(学习方法同上)。1、自主翻译,解决疑难。2、归纳重点词语圣人无常师 (老师,名词)孔子师郯子、师襄 (以为师,名词作意动用法)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贤” 介宾后置)3、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通过论证提出什么观点?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点。以孔子为例,借孔子之行和言,来说明孔子择师的标准,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师道观。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述古之圣人从师的风尚。4、板书提纲:弟子不必不如师圣 行: 人 孔子师郯子之徒 无 师不必贤于弟子常 言: 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3、看全文板书设计图,理清背诵线索。 观点(“古

9、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替子择师、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四、 问题探讨: 劝学和本文 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五、体会语言:整散结合顶真手法(第一段)。 六、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