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9621854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契丹各部的统一及契丹国的建立,“蕃汉分治”制度;澶渊之盟;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宋夏和议。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契丹、党项民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通过宋辽、宋夏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双方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学习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民族之间战争性质的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和战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重点、难点宋

2、辽、宋夏的和战及评价。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投影仪。教学要点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的兴起2契丹国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二、宋辽的和战1宋对辽用兵2澶渊之盟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1西夏的建立2西夏的政治制度3宋夏的和战教学思路本节课有两大内容:一是契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民族关系内容对学生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一部分知识,但这也是必须掌握而且必须掌握好的一部分。初中阶段已经对这一部分学习过。鉴于这两方面的实际,课堂上可采取学生阅读、讨论和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的教法,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

3、师为主导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斗争,更有和睦相处。在多民族发展历史上,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以及和平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北宋并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发展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一目悬挂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教师要强调北宋并不像汉唐一样是完全统一的王朝。当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与北宋同时,存在着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要求学生掌握契丹族、党项族所处的地理方位。请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提出

4、问题:1契丹族是怎样兴起的?2契丹国政权是怎样建立的?在学生回答问题1的基础上,教师要强调契丹的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唐朝以来,契丹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出长城,契丹贵族也乘机南下俘掠人口,因此契丹境内汉人越来越多。这些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第2个问题,要求学生答出政权建立的条件:各部统一;提倡农业;接受封建文化。回答出建立的时间(916年)、人物(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并认识少数民族发展的共同特点,即政权建立后,逐渐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从而加快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在契丹发展和政权建立整个过程中,耶律阿保机是核心

5、人物。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评价依据:统一契丹各部、接受汉族封建先进文化、建立政权等方面。结论: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在契丹族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启示: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同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肯定。这样使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克服大汉族主义倾向,形成“大中华”的概念。出示材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阅读本目最后两段。提问:辽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学生

6、回答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辽广阔的统治区内,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等族人民。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政府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照“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的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统治。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一种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二、“宋辽的和战”一目1宋对辽用兵请同学们阅读本目

7、教材第一段,思考并回答: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宋军两次征辽均以失败而告结束。之后宋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即“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虚弱。2澶渊之盟教师: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因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奋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逼近都城东京。请同学阅读以下关于澶州之战的材料: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

8、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奏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盟益坚,帝将许之。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宋史卷281,寇准传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增加历史感,可把学生带入战火纷飞的岁月,使其身临其境。提问: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给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澶渊之盟是在宋已经取得胜利但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

9、宋的财政困难。下面再出示一组材料,请同学阅读后进行分析。河北两地供输民毋得市马出城,犯者以违制论(宋)。每擒获鬻马出辽人,皆戮之,远配其家。雄州容城归信县多市马出入边城中,为契丹籍送幽州。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公私岁费四十余万缗。河北路有铜五十七万九千九百余斤,锡九千八百九十余斤。乃市易,务于榷场卖铜皆百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7、卷211、卷251分析这段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了经济交流。(2)北宋边境设置榷场,贸易非常活跃,贸易的数额不断增加,民间贸易也不断发展。贸易品种逐渐增多,连铜锡也输往契丹。(3)宋辽双方统治者为了控制南北贸易和阻碍民族交流,都颁布了

10、禁令。可见真正促进民族经济交往的主流是各族人民。那么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呢?既要看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更要看到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这样评价,才全面客观。希望同学们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一目1西夏的建立请同学阅读教材,了解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以及西夏政权的建立。教师补充:元昊是党项族的杰出首领,是西夏政权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武艺高强,精通汉文,熟读宋朝律法、兵书以至佛经,又擅长绘画和创制器物。他对蕃汉各族情况都很熟悉,注意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并多方面争取汉族知识分

11、子为他所用。2西夏的政治制度引导同学阅读分析,强调西夏制度与唐宋制度的关系。元昊模仿唐宋制度,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地方设立州郡。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吏;仿造汉文创造西夏文字(“蕃书”)。结论:西夏统治者一方面在努力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创造本民族的文化。3宋夏的和战引导同学一起分析宋夏战争的原因: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宋仁宗拒绝了元昊称帝的要求,削去他的官爵,又关闭榷场,禁止互市,双方矛盾因此而激化。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那么后来又怎么议和了呢

12、?议和原因:多数战役是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战役宋军被俘或死亡的都在万人以上。西夏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伤亡也不小,又得不到实际的胜利果实。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军费,又失去了宋朝每年给予的岁币,造成财力不足;西夏境内又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物资缺乏;过去依照和约,通过互市取得的物资中断,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很缺乏,因此西夏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互市贸易。宋夏议和的影响:在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宋夏人民和睦相处,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出示材料(均摘自简明宋史),请同学们对宋辽、宋夏议和进行比较。材料1 (宋辽澶渊之盟盟约的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

13、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材料2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材料3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

14、这次改为“纳”字回答:(1)根据材料1,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2)比较材料2与材料1,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3)比较材料3与材料1,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分析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扼要的小结:(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2)不同:政治上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名义不同。这说明当时夏的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3)第二次宋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等关系。原因:与当时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协造成。【小结】通过学习辽、西夏的历史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使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对我国东北、西部的开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虽然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有过不愉快的战争,但更有长期的和平和民族融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布置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高考题)材料1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材料2 自契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