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960543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4 4N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4+4N 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与对策承德县教育局教研室 姜广银2008 年 12 月 11 日到 15 日,教育局分成三个小组对全县小学的常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通过对各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课检查发现,全县的各科教师都能够运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流程严格按照 4+4N 教学模式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通过和教师们座谈,教师们对 4+4N 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熟记在心。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研训员、教导主任以及骨干教师发挥了自己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运用4+4N 教学模式时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致使课堂教学用用模式机械、环节重复,有些环节的安

2、排没有实际意义,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低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误区之一: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今天我所谈的情景指的是引入的情景,而非学习过程中及解决问题时的情景。新教材最大的编排特点就是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展开学习。每一课时都是由一个具体的情景作为引入。4+4N 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就是情景导入。我们的教师都能够重视情景的创设,每一课时都能够创设一定的情景。然而,听课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情境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以为创设情景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课下的兴奋状态引入学习状态;是为了激

3、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感到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以最佳的心态开展学习。这样的认识固然没错,可是认识的还不够到位。致使创设的情景有的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或联系不大,有的情景利用的不够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一定要要对情景的作用一定有充分的认识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的学习欲望。针对孩子的特点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直观演示、直观操作、模拟表演等活动,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教师们认识的非常到位,我不在多谈。2、引出要学习的问题。情境中蕴含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学习的问题这是情景创设的根本目的。突出数学问

4、题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没有数学问题的情景是没有意义的、是不成功的。如:三年级上学习“1000 以内加减法”时,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强和小花交流收集邮票的情景。小强和小花都非常喜欢收集邮票,他们俩个拿出自己的集邮册在交流。小强说自己有 112 张风景邮票,小花有 124 张风景邮票。小强说自己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多 23 张,小花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 20 张。在这个学生喜欢的情景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提出所要学习的问题。如:“小强和小花共有多少张风景邮票?小华比小强多多少张风景邮票?小强有多少张动物邮票?小花有多多少动物投票?”等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又如:学习圆面积之后的解决问题,教材设计

5、了一个给圆桌设计台布的情景:“有一个直径 110 厘米的圆桌要做一块台布。有边长 110 厘米、120 厘米、160 厘米的三种布料。用哪一个好呢?”3、蕴含着假设,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研究的方向。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有些情景的创设,还蕴含着解决问题时的假设,依据情境中的启示提出假设,使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材创设了一家三口分别骑着大小不同的自行车去郊游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车轮转动一周谁走的远?为什么?车轮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情景图感觉到,求车轮转动一周就是求车轮的周长,并感觉到车轮直径越大走的越远。进而提出假设: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向。

6、又如五年级的小数出发,教材创设了一个买小米的情景:小米 1.8 元一千克,妈妈买小米共用 21.6 元,她一共买了多少千克?学生列出 21.61.8 的式子后,不会进行计算。就可以利用情景中的暗示,21.6 元和 1.8 元如果用角表示不就成了学过的除法了吗?这样便展开了学习活动。低年级数的认识、除法的认识等情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24、明确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与价值。知道为什么而学,体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如: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材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景:两个人平均分 2 个桃子,每人分一个,用 1 表示。给了小猴子一个后,两个人平均分 1 个,每人分多少?一半用原来的数还能表示吗?要想表示

7、一半是多少,就需要学习新的数- 分数来表示,进而展开学习。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从而感觉到学习的意义与数学的价值。又如:五年级“对称”的学习,教材先创设一个欣赏图案的情景,让学生看到许多用对称原理设计的物品,方巾、地板砖、木雕等。然后指出:如果对称的特点有了进步的认识后,你也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接着展开学习。5、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使学生应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提供经验。教师们的例子:实例 1 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左图。小明和小华沿着圆和正方形跑一周,他们的速度一样,谁会得冠军?实例 2 学习分数的认识,出示了一幅一家三口过生日分蛋糕的情

8、景图,每个人分得多少?怎样表示?实例 3 学习加减法时,教师这样创设情景:妈妈买了一件上衣 124 元,下衣 113元,一共多少钱?妈妈和售货员阿姨谁也算不出来,你能帮帮她们吗?实例 4 学习钟表的认识,教师先出示谜语:一座小小机器房,不分日夜工作忙。态度认真又负责,时间观念比人强。学生猜出后,教师紧接着就出示了教材上的车站的情景图引入,开展了学习。误区之二:目标的展示必须用媒体或小黑板展现;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区别;目标的展示必须有,否则就不是合格的教学。A 目标呈现的形式。检查中发现,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目标的展示必须用多媒体或小黑板一条一条的写出来。甚至是一二年级的教学也这

9、样处理。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占用一定的时间去看去记,而且学生也未必能够记得住教师所写的目标。我觉得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可以灵活一些,针对孩子的年龄采取不同的展示形式:1、教师口述。采取过渡式的口述强调。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一口试的形式进行。2、口述、板书重点相结合的形式。低中年级的学生多用这种形式。例如:一年级认识钟表,情景引入后,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面。我们要认识一下钟面, 。还要会认整时和半时。 ”教师边说边写:认识钟面、整时半时。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引入学习后,教师可以说:“我们这节就来学习分数。了解平均分、认识几分之一”并板书平均分、几分之一。3、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写出。高年

10、级应用较为合理。B 课上展示的学习目标和备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不能等同的。给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应该简明扼要的指出学习东风恶知识与技能,以及采取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教学目标的全部。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除法法时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验算。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给学生展示的目标一看就是不恰当的。展示目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什么内容,学习的程度方法。这样把过程性的、情感性的都一股脑的展示给学生是不合适的。不如改为:

11、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并会3验算。C 有的教师认为目标的展示必须有,否则就不是合格的教学。其实也大可不必这样认为。什么事情都有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4+4N 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一样。应该根据具体的年级、具体的内容灵活应用,不可僵化。要理解它的精髓以及体现的基本理念。有的课结合具体的情景自然而然的已经展开了新知识的学习,就没有必要停下来出示目标后再接着学习。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往往都是这样。如:7 的认识的教学,教材给出的 7 个小朋友放风筝的场面(4 男 3 女;天空 5 个风筝,地上 2 个风筝;两个不高兴的孩子,5 个高兴的)学生在观察情

12、景图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还有必要在停下来去展示目标吗?所以,一定要理解模式的理念,而不是生硬的套模式。误区之三:自学指导的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误区之四:质疑答疑就是师生质疑,师生解答;环节只能放在合作交流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通过平时听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质疑答疑的认识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首先,认为质疑答疑就是由学生或教师提出疑问,由教师或优秀的学生直接回答解疑。就像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一样,处理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得质疑答疑环节流于形式,使得一些优秀的生成性资源白白浪费。下面是两个实例,让大家看看教师处理的如何实例 1: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简单的介绍了祖冲之。质疑时学生

13、问:“祖冲之是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吗?”教师说:“是,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 ”分析:教师这样简单的处理显然是不妥的。教师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研究圆周率的人很多。最早的也不是祖冲之。在很早人们通过直观的测量得出周一径三的说法。最早用科学方法计算的是阿基米德。中国最早用割圆术研究的是刘徽,得到 3.1416.而祖冲之的贡献一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为,另一方面他提出了用 22/7 和 355/113 这两个非常好记的分数来表示。我觉得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学生没有知道、教师也没有把握的,可以说:这是一个

14、很有意义的问题。研究圆周率的人很多,回去你们可以查一查有关管的资料或上网查一查。并把你所了解的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即不伤教师的自尊,有自然而然的进行了课外拓展。实例二:学习圆的面积质疑时,学生问“将圆平均分成若干小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可不可以拼成近似的正方形呢?”教师说:“可以。 ”教师的回答是不是正确呢?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R) ,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当长和宽相等时, (R 和 R)才是正方形。而R 和 R 相等又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是不能拼成正方形的。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面积推到的过程,又能加深对周长计算的理解,有需要缜密

15、的推理,综合性较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在研讨与辩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认真去想,不至于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基于上面的分析,我觉得教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采取下面的几种方式:1、对于个性的或者非重点的问题,可以引导着由学生(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解答。如学习“分数的在认识”时,质疑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真分数比 1 小?为什么假分数比1 大?” 、学习小数除法时,学生问:“计算 21.61.8 为什么要把 1.8 转化成整数?”等等,这样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可以直接解答。2、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有个加深

16、理解的机会。4如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后学生提出:“百分数一定要用百分号表示吗?写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形式不可以吗?” 、学习方程后学生问:“是不是含有 X 的等式才是方程?”等等,这样比较普遍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交流。3、对于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进行研讨预以解决。进行二次认识,加深理解。如实例 2 的问题等。4、对于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者教师说不清的问题,可引导到课下作为拓展。如实例 1 的问题。5、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后面要学习的内容,教师直接指出,并提出个性的要求。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学习的知识,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先试着学学,相信你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弄明白的。对于教师的设疑,针对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1、对于想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的,采取问答的形式。2、对于体现过程的重点难点的问题,采取组内研讨的形式。3、对于应用性、拓展性、延伸性的,提出后续要求,指明学习的方法。另外,质疑可以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不必理解为必须按照模式说的必须在那一环节。一定要灵活。误区之五: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