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525411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5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4 部编语文八下专项:课内外文言文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 水益涩 ,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 ,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

2、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 尔。桑畦麦陇 ,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 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 “雪窦山”字。 (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涩:不通畅。曳:拖,拉。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越:过。信宿:连住两夜。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畦(q ) 、陇:园田间的长 条土埂。陇,通“垄”。联络:连接。牧竖:牧童。征逐:追逐。髹(xi ) 书:用赤 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 之奇山异 水B若 仿佛若有光皆若 空游

3、无所依 C才 通人卿今者才 略 D阡陌交 通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 / 14 3. 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 4. 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

4、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乙】雨中上韬光庵 雨中上韬光庵 ,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 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 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 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 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 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韬光庵, 寺名,在杭州西湖。 营

5、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 14 (1)心乐 之()(2)佁然 不动() (3)益 信声无哀乐也()(4)恨 僧少可语耳() 2. 用“/ ”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4.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_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出了作者_ 的情

6、 绪。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 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编选的笔记小说 _ 。【乙】 文段围绕“ _ ”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会 宾客大宴()(2)罔 不因势象形() 4 /

7、 14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 写的句子。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齐 谐者 , 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 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选自庄子) 1.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 , 其 正色邪父利其 然也 B.怒而 飞自钱孔入 , 而 钱不湿 5 / 14 C.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以 我酌油知之 D.彼且 奚适也且 父未尝语我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 而飞

9、()(2)去以六月息 者也() (3)志 怪者也()(4)此亦飞之至 也()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4. 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 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

10、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 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 何得失之异耶?”甲曰: “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 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 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 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敢记。(选自宋代林昉 田间书 ? 杂言) 【注】意:意愿,愿望。奚: 怎么,哪里。 6 / 14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 鱼之乐也()(2)安 知鱼之乐() (3)乙竟日亡 所获也()(4)故 易取也() 2.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11、之乐全矣! (2)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3. 下面对【甲】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 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 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4. 下面对【乙】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

12、,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7 / 14 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

13、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奚:怎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 也()(2)然后能自反 也() (3)君子之学必好 问()(4)舍 问,其奚决焉() 2. 请用“/ ”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 【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5. 【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 8

14、/ 1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 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 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15、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秦民大说 ()(2)有一人徙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3. 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 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 点吗?为什么? 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马说 9 / 1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

16、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往见伊尹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 ,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 “君将何之?” 汤曰:“将 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 “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 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御:驾车。 1用“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 处。 今 有 药 于 此 食 之 则 耳 加 聪 目 加 明 2解释下列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