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9525124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集训26 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集训26仿用、变换句式高考题组1.(2017浙江卷)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解析:因为有参考示例,所以难度降低了点。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2.(2015山东卷)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不改变原意。(4分)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

2、,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解析:画线的语段每句都是比喻句,先找准喻体,然后以喻体为中心调序。不论改为何种格式,三个句子要格式一致,字数相等,构成排比。可以都改为“如(似、若),让我”格式。(评分标准:每句1分,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1分;所写三个句子句式须统一。)答案:(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3.(2015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分)例:“月”

3、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首先分析所给示例,示例描述主体是“月”,描述了其形状、意蕴,描述了与其他字词能构成新的意蕴深厚的词句。这启发我们,仿写时,首先要选取某个汉字,然后分析其形状、意蕴及构词。要注意仿写内容应包含文化信息,语意准确、语言流畅。(评分标准:答案应包含文化信息,同时注意语意准确、语言流畅。)答案:(示例)“火”字形如熊熊燃烧的火苗,“火”加“人”是“伙伴”的“伙”。“火”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热情、激情活力相联系,“火红”让人感到喜

4、悦幸福,“星火燎原”则让人想象旺盛的生命力,无限的美好未来。4.(2015湖北卷)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立意积极;语句整齐;不超过20字;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构字部件:禾亻口日又月言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仿写句式的能力。首先要选择好两个部件,选择依据是组成的汉字然后再构成的双音词,作为感想的中心,要能做到积极向上;其次要做到“语句整齐”“两句感想”,就要选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注意字数限制

5、。(评分标准:感想立意积极占2分,语句整齐占2分。超出字数可酌情扣分,不在给定的构词部件中选择或超过两个构词部件均不得分。)答案:(示例一)(日+月明文明)创文明社会建和谐中国(示例二)(禾+日香书香)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5.(2014浙江卷)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示例】弯月落在湖水中;鱼儿游去了,碎得月影半池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解析:先从句式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月”与“鱼”同在“湖”中,有动有

6、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营造的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答题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另选描述对象,既要做到句式和结构相似,又要做到情景的诗意体现。答案:(示例)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6.(2014湖北卷)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形义描述合理;押韵。(4分)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要体现形义的特点,“从”即“跟随”之义,“北”即“相背”之义。另外,要注意押韵。再者注意例句每句七个字,共十四个字,所仿写的句子也要符合这个特点。(评分标准:每

7、个字2分,解释形义正确1分,押韵、字数与例句一致1分。)答案:(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后人跟随前人走北:二人站立背靠背字义相背可意会7.(2014重庆卷)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4分)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仿句: ,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和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照例句的句式格式,写一句有哲理的句子。(评分标准:结构基本相同2分,比喻合理,有哲理性2分。)答案:(示例)就像盖房子打基础一样如

8、果基础没有夯实打牢上面的房子就不会稳固事业的基础从一开始就要打好8.(2013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解析:画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组合成句就行了,但针对语感较强的考生而言,只需凭借语感就能答出含义来的。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9.(2013全国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

9、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确认原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尤其是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依样画“葫芦”。特别注意比喻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语句通顺。答案:(示例)坚毅犹如青松,夏季迎灿烂阳光却无轻浮,冬季遇皑皑白雪而不屈服。10.(2013四川卷)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要求: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语意连贯,内容充实;60100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给定

10、的语境是提出的一种观点,所以续写的要求实际是从三人中任意选择一人来例证这个观点。句式要求必须要全部做到,而且最好放在显眼位置,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

11、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11.(2013全国大纲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句式变换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这里重点考查长句变短句。本题可以根据事件发生的过程用一个个陈述句表述清楚即可,注意不要遗漏信

12、息。答案: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12.(2013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仿写句式的能力。在形式上,要仿照例句,运用拟人手法;在内容上,要突出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情致。答案:(示例)眼前的那棵绿柳,也许是听了微风说的情话,羞得低下了头,幸福在美丽的春景里。头顶的那朵白云,大概是听了鸟儿传的家音,急得迈开了脚,游弋在碧蓝的天空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