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435874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33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

2、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 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2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 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 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

3、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 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 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 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

4、特 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 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 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 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 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

5、册吧! ()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 可替换) ()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3 6. 交流评价 “ 我的记录 ” 。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 我画的记录 ” 。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 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 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

6、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 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 2 课谁轻谁重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 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

7、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 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4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 台(含称量盘 )、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 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 “ 看一看我们观察 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 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

8、 5 个物体 :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 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 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 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 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 我们 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 ” ,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 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 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 表示,最重的,用5 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 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

9、(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 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 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 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 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 个物体,感受 5 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 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 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10、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 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 以吗?比如乒乓球。 ”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 5 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 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 针(虽然这里不强调 “ 左物右码 ” ,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 “ 左物右码 ” 的习惯),直到天平平 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

11、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 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 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 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 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21? 世纪*教育网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 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 , 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

12、感觉可能不 同,掂量也不准; 掂量次数多了, 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 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 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 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板书设计:2.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第 3 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 教学目

13、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6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 占据空间 ” 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 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 “ 平铺” 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

14、具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 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 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 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 称一称 ” 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 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 引导学生用 “ 摸”“看” 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 “ 形状” 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 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 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15、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 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 平铺一层 ” 的方 式进行。 (课件演示: “ 平铺一层 ” ) 7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 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

16、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 “ 形状” 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 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 “ 摆放” 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 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 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 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 躺” 着摆和“ 立” 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 平铺的 “ 面” 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 躺”“立”“侧” ,装的数量都 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