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9435088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30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快速对答案,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C(此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采用“先春天后夏天”的时间顺序来排序即可),D(语段主要围绕“礼仪”展开,分析所给句子可知,句是总起句,总说“礼仪”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为语段首句,据此排除A、B两项。句写先秦时期我国的“礼仪”制度,应紧承句之后,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来讲我国的礼仪制度,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A(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所给语句。第句讲做的结果,第句讲如何做,第句讲我们遇到的质疑和挫折,第句讲要停下来。然后分析这四句话,明确可以按照“遇到质疑挫折建议偶尔停下来感受自然的力量烦恼消失”的顺序来排序。故选A项),D(分析选项可知,首句应为句或句

2、,两句都是陈述句,但句更偏向于总结,可做尾句,排除A、B两项。观察C、D两项,只需确定句的顺序即可,句讲“静”需要锻炼,句讲“静”不是一味地孤寂,句总结,说明“静”的好处,故此三句的顺序应为,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C(“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声音应是雄浑的“齐鸣”;“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音应是柔和舒缓的;“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水从高处飞速落下,声音应该是“厚重”的;“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声音应是清脆的。故选C项),B(语段介绍了包粽子的步骤,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排序。观察选项可知,句与句都可能是首句,句介绍的是包粽子的第一个步骤,把苇叶卷成角形,然后就应该往里面放糯米了,所以紧跟着的应该

3、是句,排除A、D两项,包好后才能绑上,故最后一步应该是句,排除C项。故选B项),C(句子衔接主要看以下三点:一、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二、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三、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句总起说诗的“意在言外”的特点,句则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而句的意思正好与文末句呼应。故选C),C(议论性的文段一般根据逻辑关系判断。本段话先说个人生活经历的范围比较小,再对比说读书可以扩大范围,所以第句为首句;第句与第句为因果关系,应排在第句后;第句与前面两句是转折关系;第句是对第句的解释说明;第句是整

4、段话的总结。故本题选C),C(根据所给句子可知,接下来的句子是对它的解释。句中“它的”承接上句,并对自尊展开解释,应排在第一句,排除B、D两项;观察A、C两项可知区别在于两个句子的排序,很明显句是对自制的解释,应该紧跟句,排除A项。故选C项),针对训练,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绿是生命的颜色。 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 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 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A

5、B C D,C,此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采用“先春天后夏天”的时间顺序来排序即可,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外交实践中,国家礼仪经过了扬弃、修正等变革,不断完善、成熟,建立了一套有新中国特点的礼仪制度。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建立了一个礼仪完备的国度。 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有异。 礼俗、生活习惯不一样,国家的礼仪制度也不同。 A B C D,语段主要围绕“礼仪”展开,分析所给句子可知,句是总起句,总说“礼仪”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为语段首句,据此排除A、B两项。句写先秦时期

6、我国的“礼仪”制度,应紧承句之后,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来讲我国的礼仪制度,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D,3.(重庆中考)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 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 B C D,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所给语句。第句讲做的结果,第句讲如何做,第句讲我们遇到的质疑和挫折,第句讲要停下来。然后分析这四句话,明确可以按照“遇到质疑挫折建议偶尔停下来感受自然的力量烦恼消失”的顺序来排序。故选A项,

7、A,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宋儒有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 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A B C D,D,分析选项可知,首句应为句或句,两句都是陈述句,但句更偏向于总结,可做尾句,排除A、B两项。观察C、D两项,只需确定句的顺序即可,句讲“静”需要锻炼,句讲“静”不是一味地孤寂,句总结,说明“静”的好处,故此三句的顺序

8、应为,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5.(东营中考)依次填入空缺处的一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声者,_;那清脆的弹拨者,_;那厚重如贝司轰响声,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 B C D,“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声音应是雄浑的“齐鸣”;“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音应是柔和舒缓的;“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水从高处飞速落下,声音应该是“厚重”的;“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声音应是清脆的。故选C项,C,6.(株洲中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9、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端午节最令人期待的食物是粽子。包粽子先要_,_,_,_,最后放进滚水里煮熟。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浇上糖稀,甜糯可口。 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压紧 再翻过个儿包上 用五彩丝或马莲草绑上 把包粽子的苇叶卷成角形 A B C D,B,语段介绍了包粽子的步骤,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排序。观察选项可知,句与句都可能是首句,句介绍的是包粽子的第一个步骤,把苇叶卷成角形,然后就应该往里面放糯米了,所以紧跟着的应该是句,排除A、D两项,包好后才能绑上,故最后一步应该是句,排除C项。故选B项,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无论四言、五言

10、,抑或七言,皆意象纷呈、气象辽阔、张弛有度,可滋养人一生。_,_。“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动静适宜,富有张力,画面感、空间感,应有尽有。_,_。短短十四字,道出了美的边界。 轻声念一念,仿佛那景致一下扑到你怀里,清凉似海 是以少胜多,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以,意蕴无穷 古诗最大的特点,是意在言外 最重要的是,句子瘦,富于骨感,瞬间立起来,经络毕现 A B C D,C,句子衔接主要看以下三点:一、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二、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三、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

11、注意句总起说诗的“意在言外”的特点,句则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而句的意思正好与文末句呼应。故选C,8.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正因为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 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A B C D,C,议论性的文段一般根据逻辑关系判断。本段话先说个人生活经

12、历的范围比较小,再对比说读书可以扩大范围,所以第句为首句;第句与第句为因果关系,应排在第句后;第句与前面两句是转折关系;第句是对第句的解释说明;第句是整段话的总结。故本题选C,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_,_。_,_。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 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 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 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 A B C D,C,根据所给句子可知,接下来的句子是对它的解释。句中“它的”承接上句,并对自尊展开解释,应排在第一句,排除B、D两项;观察A、C两项可知区别在于两个句子的排序,很明显句是对自制的解释,应该紧跟句,排除A项。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