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434148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0 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文。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 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 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 毛主席的矛 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 情感,超人的胸怀。 这篇课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 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 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

2、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 毛主席的矛 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 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人物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诗人,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 想的主要创立者。从 1949 年到 1976年,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 1922一 1950) 湖南湘漳人,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主动请求入朝作战,担任中国 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

3、要秘书。1950 年 11 月 25 日,在美军空袭中牺 牲。 我会写: 彭:彭泽彭郎彭薄彭涓彭月 拟:模拟拟定摹拟虚拟拟人比拟 谋:参谋筹谋合谋计谋密谋谋划 瑞:祥瑞瑞雪瑞雪兆丰年瑞士 损:损坏破损损失缺损损人利己 锻:锻炼锻件锻工锻打锤锻 炼:锻炼炼钢磨炼炼字真金不怕火炼 眷:眷恋眷念眷顾亲眷家眷女眷 赴:奔赴赴宴赴任赴死赴汤蹈火 搞:搞鬼搞定搞清楚搞工作搞不懂 殊:特殊殊荣悬殊殊途同归殊死搏斗 尊:尊重令尊尊敬自尊尊师 签:签字签名书签标签竹签牙签 革:改革皮革变革革新革职革除 形近字: 泽(润泽)择(选择)拟(比拟)似(相似) 瑞(祥瑞)面(端正)炼(锻炼)练(练习) 搞(搞定)稿(草

4、稿)殊(特殊)珠(珍珠) 多音字: 鲜:xi n 鲜有xi n 新鲜 禁:j n 禁不住j n 禁止 近义词: 心爱疼爱悲痛悲伤 眷恋留恋特殊特别 黯然沮丧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反义词: 心爱痛恨分离团聚 紧锁舒展悲痛欢快 繁忙轻松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理解词语: 【拟定】起草制定。 【倾注】 (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本课指毛泽东的爱倾注在 身上。 【锻炼】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眷恋】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 。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5、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沉思不语的样子。 课内词语: 拟定参谋损失锻炼情不自禁慰问 春恋奔赴繁忙特殊尊重签字下意识 句子解析: 第二天早上, 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记 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 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 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 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 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 更是伟大的 !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

6、 :写毛泽东收到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后极度悲痛的心 情。 第二部分( 510) :写了毛泽东强忍悲痛,做出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毛泽东惊悉这 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 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同志牺牲消息的电报,以及毛 主席看到电报后的悲痛之状。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儿子遗体的安葬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将儿子 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

7、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 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 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 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虽然没 有撕心裂肺的呼喊, 没有泪流满面, 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 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 心情。 2、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 言自语。这个细节描写, 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

8、对儿子 的深切思念之情。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 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 “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地留恋。 这是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 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 “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 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主席想。然而,这种他很快被打消了这种 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 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

9、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 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 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 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 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 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那神 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 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

10、电报记录放在上面。 这是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 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黯然”是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 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黯然的目光”, 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 “转向窗外”、 “指指写字台”、 “示意” ,这一连串的动 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内心无比悲痛; 另一方面 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踌躇” 是指犹豫不决 ,拿不定主意。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 相见,真是落笔千钧啊! 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

11、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6、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 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 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是毛主席的心理描写。 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 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 长时间。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 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 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 像前几次一样, 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 无比悲痛的心情

12、,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三、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 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 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 遗骸,在这里指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 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 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 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

13、无需 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烈士的高度评价, 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将儿子葬 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课外拓展: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爆发的朝鲜 战争的一部分, 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 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 年 7 月 10 日, “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 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 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

14、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 年 7 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 协定 ,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 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 月 25 日为 抗美援朝纪念日。 同步练习 1 一、比一比,组词语。 黯()原() 殊() 以() 暗()愿() 株() 拟() 赴()练() 西() 著() 扑()炼() 牺() 躇()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电报一()香烟一()枕巾 一()战斗一()卧室一()飞机 一()分离一()父亲一()烈士 三、课文整体梳理来。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那神情分

15、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 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 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 _ (2)黯然: 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_。 4.对第 1 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

16、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四、为了抵御外来侵略, 自古以来有无数像一样的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 生命,请写一两句自己积累的描写或赞美革命烈士的名言或诗句。 参考答案: 一、黯然原来 特殊 以后 奔赴 练习 东西 著名 黑暗 志愿 一株 拟定 扑灭 锻炼 牺牲 踌躇 二、封 支 条 次 间 架 次 位 位 三、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 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 (1)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2)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3.爱子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他艰难地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更体现 了他超人的胸怀(意思对即可) 4.C D 5.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