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435087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修订编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 句呼应起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 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 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首联“望”

2、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 既写诗人眺望之意, 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 得到理解、 赏识和重用。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 三匝, 何枝可依” 的诗句。 作用 : 首联用典, 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 ; 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 彷徨苦闷, 找不到精神归宿, 又没有真正的知己, 所以只得 “长 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

3、、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抒发了孤独 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 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 分)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 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 分,分析 1 分,共 2 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 分)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

4、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 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 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 字。 全诗意境开阔, 吊古伤今, 虚实相映, 情景交融。 尾联将 “乡愁” 之情与 “日暮” “烟 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 分) ;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 茫的感觉(1 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 诗人的孤寂

6、情绪,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表达了诗人孤独、孤独、 思乡思乡的感情。 4.“征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 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诗人在萧关逢候骑, 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四)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

7、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 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分析“随”、“入”、“尽”的好处。 “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 流动感。“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 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表达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诗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 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 明月映入水中,

8、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炼字:“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5.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作者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 浓的思乡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行”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

9、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钱塘湖早春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最爱”最能体 现这种情感。 2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 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 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只早飞出来的黄莺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着衔 泥筑巢,不知要将家安在谁的屋檐下。 5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10、 缤纷的野花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出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盖过马蹄。 (六) 庭中有奇树(六)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赏析“馨香盈怀袖”一句的妙处。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 生动形象。 2.“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 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

11、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 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 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七)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虽年老但仍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人以“老骥”自比(1 分),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

12、取 的人生态度。(1 分) (八)赠从弟刘桢(八)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现自己对高风 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3.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017 日照) “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 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九)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 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

14、 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饮酒(其五)(十)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 分)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 分) “悠然”写出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 分)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状态。 4.“问君何能尔?心

15、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的思想感情。 5.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上的景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翩然而归,结伴而还。 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 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十一)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草、木、花、鸟。 2.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深”字写出

16、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 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 分)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2 分) 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 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4.“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2 分)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 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5.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 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十二)雁门太守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