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418215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全册(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共 24 页) 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 )总复习材料 第五单元 17、 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外号“ 诗佛 ”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2.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代表作有登乐游原等。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 并“ 小李杜 ” 。 3.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 4.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著作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 初唐 四杰 ” 。 5.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 理解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2、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 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 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怀 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 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主题 1.

3、杂诗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2. 夜雨寄北 :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准上与友人别 :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 “ 沉舟 ”“病树 ” 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 取精神。 第2页(共 24 页) 第 18 课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 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

4、录。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 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 中庸、 孟子合为 “ 四书 ” 。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 仁 ” ,被尊称为 “ 大成至圣 ” , 著有 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1、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该用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论述 “ 学 ” 和“ 思 ” 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 取长补短 ” 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六 则中的话: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 学而不厌 ” 和“ 不耻下问 ” 。 (限四字) 三、成语 1、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 4、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

6、绪。 5、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 n)学而不思则罔(w n ) 思而不学则殆(d i) 诲 (hu ) 人不倦(ju n) 不亦说(yu ) 乎默而识(zh ) 之 第3页(共 24 页) 五、通假字 1、不亦 说乎:“ 说” 通“ 悦” ,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 罔:“ 罔” 通“ 惘” ,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古:满足今:讨厌,厌烦 2、可以 为师 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 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

7、 新(理解)人知 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学而 不厌 /学而 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 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 知新 /学而 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表顺承) 默而 识之(表修饰)敏而 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不耻下问(以 为耻,意动用法) 温故而知 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学而 时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 文” 也。 ) 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 文” 呢? 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8、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固定句式,不亦 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 ,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 2、学习正确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4页(共 24 页) 第 19 课世说新语二则 一、 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

9、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 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 一部名士的 教科书 ” 。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歆( xn)辄( zh )尊君在不( f u) 三、重点实词 日中 (正午) 下车引 之(牵引,拉)相 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四、通假字 1.尊君在不 ?“ 不 ” 通“ 否” ,不 2.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 ” 通“ 耶” ,相当于 “ 吗” ,表示疑问 五、古今异义 1.本

10、所以 疑,正为此耳。 古: 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 2.与人 期 行。古:约定今:日期 3.相委 而去。古:丢下,抛弃今:委托 4.元方入门不 顾 。古:回头看今:照顾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古:离开今:到,往 六、一词多义 舍: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可:何为不可(肯,同意) 屋舍俨然(房舍)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同舍生皆披绮绣(客舍,客店)皆有可观者(值得) 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顾:元方入门而不顾(回头看)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以谓之 “ 文” 也(此,这样) 第5页(共 24 页) 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1、(根据 ) 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是以谓之 “ 文” 也(因为)可以为师(凭借)或以钱币丐之(用) 七、词性活用歆辄难 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 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译: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 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 诚信 ” 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期 行侧重于 要守信明礼 ; 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 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

12、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 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评价: 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 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 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3.期行 中,“ 友人惭, 下车引之 ” ,而“ 元方入门不顾” ,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对: 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 无信 ”“无礼 ” 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错:

13、父亲的朋友 “ 下车引之 ” 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 入门不顾 ” ,显得不礼貌。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20、伤仲永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 )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 。 2.本文题目中用“ 伤”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 是“ 为 感到惋惜 ”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 众人 ” 的哀伤、惋惜之情。 第6页(共 24 页) 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

14、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 人( p n) (y ) ( y ) 泯 然众人矣( m n)不能称 前时之闻(ch n) 三、通假字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同 “ 攀” ,牵,引) 四、古今异义 1其 文理 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2. 稍稍 宾客其父。古义:纷纷今义:稍微 3.泯然 众人 矣。古义:普通人,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五、一词多义 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并自为其名。 (自己)于舅家见之(到,介词) 自云先世避

15、秦时乱。 (自从)何有于我哉(对于,介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皆以美于徐公(比,介词) 公道自在人心。 (自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介词) 闻 余闻之也久。 (听说)并并自为其名。 (连词,并且)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副词,全,都) 名 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有仙则名(形容词,著名,出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名之者谁?(动词,命名,起名)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然父利其然也(“ 这样 ” 。代 “ 以钱币乞之 ”

16、 的做法)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还来就菊花 (动词 ,靠近 ,欣赏 ) 六、词类活用 1.父异焉。异:对 (感到)诧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2.邑人奇之。奇:对 (感到)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3.宾客其父。宾客:把 当作宾客或以宾客之礼对待 ,名词意动用法。 第7页(共 24 页) 4.利其然。利:认为 有利可图,名词意动用法。 5.伤仲永。伤:为 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 6.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七、特殊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 使” 的宾语,应为“ 不使之学 ” ,“ 之” 在此指代方仲永。译: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 令” 的宾语,应为“ 令其作诗 ” ,“ 其” 指代方仲永。译:让他作诗。 3.还自扬州省略句。省略主语“ 我” ,倒装句,(我)自扬州还。译: (我)从扬州回乡。 八、重点问题 1.方仲永最终 “ 泯然众人矣 ” 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