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416226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8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修订编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修订编选(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8 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 相互 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太

2、阳。 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 (见右图)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 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76 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 ,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 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包 括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 (2)比较

3、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 化) ; (3)有液态水(原因 :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 第 2 页 共 38 页 内部温度升高, 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 形成降水, 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

4、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4H1He能量。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 年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即太阳的外部结构) , 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P10 图 1.10)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 其他地方低,才显得暗一些)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 7、太阳活动的平

5、均周期是 11 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 (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北 逆南顺。 (见右图) 2、地球自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为 23 时 56 分 4 秒

6、;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为 24 小时。 3、地球自转速度(P14 图 1.16) (1)角速度约为 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 第 3 页 共 38 页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零。 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P14 图 1.17) 5、地球公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回归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运动到近日 点的时间是 1 月初,运动到远日点的时间是 7 月初。

7、7、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8、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 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 2326。(P15 图 1.18,注意图中地轴、 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黄赤交角的度数) 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地轴的空间指向 一定时间不变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二分二至 黄赤交角的大小 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第 4 页 共 38 页 (1)根据

8、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产生地方时; (3)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1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的自转运动。 1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P16 图 1.19) 15、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为 24 小时。 16、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地点比 西边地点

9、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 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 经度相差 1,地 方时相差 4 分钟。 17、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作为本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180经线为 “国际日界线” 。(P17图1.20) 18、区时的计算 (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例如:东八区为 8 点,东九区为 9 点,东二区为 2 点。 (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例如:东八区

10、为 20 点,西五区为 7 点。 19、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 120的地方时。 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 21、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 图 1.23c) 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 时间上:产生四季 空间上:产生五带 第 5 页 共 38 页 22、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 图 1.23a) 夏至日 : (1)北

11、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 (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3、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 图 1.23b) 冬至日 : (1)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 (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4、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 冬季是一年 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25、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 月;夏季:6、7、8 月;秋季:9、10、1

12、1 月;冬季:12、1、2 月。 26、五带的划分(P20 图 1.24)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有纵波(P 波, 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和横波(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传播)之分。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P21 图 1.25,P22 图 1.26) (注意横、纵波速度变化特点,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 、 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 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

13、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 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P22 图 1.27) 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章 地球

14、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 6 页 共 38 页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 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 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

15、气逆辐射方式把热 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9、热力环流实例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上升或下沉) 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即风) 第 7 页 共 38 页 11、 (1)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风”(P31 图 2.5) 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

16、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 (2)二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高空风(P31 图 2.6)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右, 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 度力偏左) 。 (3)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地面风(P32 图 2.7) 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P32 图 2.8)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 地球不自转;b 阳光 直射赤道;c 地表均匀):(见右图) 3、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 阳光直射赤道;b 地 表均匀。 ):(P34 图 2.10。注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以及风向)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