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编选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411876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65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编选(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一 单 元第 一 单 元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 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 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ng)月掺和(ch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完成下表。 时间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3、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 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 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六、元宵节、 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这样写的 好处:重点突出、详略

4、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 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 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 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

5、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 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 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 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

6、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 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 片。)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 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 7 自然段,说说除

7、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 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 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 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 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 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

8、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 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

9、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 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 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 到了残灯末庙”等。) 2

10、.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 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 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 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 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忙碌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11、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 15 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 9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体会作 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 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

12、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mo)孥孥(n n)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 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 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

13、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 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 1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 么多的笔

14、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 )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 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 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 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 28 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 表现的呢? 自读第 28 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 表现的? “

15、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 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 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 919 自然段)。 1.朗读第 913 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 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 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 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

16、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 14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 句子并进行品析。 “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 垫。) 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 妈妈煮的粥究竟是 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 1517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 是深褐。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