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49411522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制度》PPT参考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七章 社会制度一、社会制度的涵义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三、社会制度的类型四、社会制度的功能五、社会制度的变迁,2,一、社会制度的涵义(social institution) 英语中的“institution”: 机构、组织; 习俗、风俗; 制定规则,创建社会 古汉语中的制度: 制定法度之意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3,1.现代社会制度的三个层次含义: 1)社会形态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如原始公社制度、奴隶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等。这一含义构成宏观的社会制度。,4,2)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与习惯。 社会为了组织和

2、管理某一方面的社会活动,而确立的行为规则和规范体系,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宗教制度等。它以具体的组织结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这是制度的中观尺度的含义。,5,3)指某一组织或群体内部用以约束成员行为的社会规范,是某种规定的行为模式或办事程序、规则,如考勤制度、值班制度、审批制度等,通常由各个具体工作部门单独或联合制订。这一含义是制度的微观含义。,6,三种层次的社会制度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不同社会结构层次中的规定。 社会制度一般性定义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

3、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7,制度与秩序。制度与秩序之间存在“选择性亲和关系”。一种社会秩序的产生往往依赖一种制度。但社会秩序并非依赖任何“制度”或“规则”就能产生,只有特定的即合理的规则或制度,才能引致一种能增进信任与合作的秩序;并非任何一种合作的社会秩序都需要制度的维持,在封闭型社会或熟人社会,维持人们之间交往与合作的主要力量是社会网络,在这种人际网络中,由熟悉、互动和彼此利害关系所缔造的人际信任和忠诚,就能有效增进熟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8,而在陌生人社会,只有受制度约束的行动才有可预见性,人们交往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才会减少,这将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合作。制度是支撑陌生人社会中人们互

4、动和合作的基本力量。,9,制度与规范。规范也是人们遵守的行动准则。规范常常针对某一类具体问题,如法律规范体系中有不同的具体法律约束着人们具体的某类行为,而制度则是各种规范的总和,是规范的系统,往往约束着某一领域中人们共同的行为;,10,规范本身仅仅是人们的行为规则,而规范的执行与推广则需要一整套的机构与人力,社会制度则是一整套规范体系及与之相应的机构与设施的总和;规范主要针对行动者个体,制度主要为群体或组织的互动建立一种稳定的模式或框架,从而使社会变成一个具有内部秩序的结构完整的系统。,11,2.制度的特征 制度的普遍性或抽象性是指制度所内含的规则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本身不指涉特定的目的或为

5、具体的人或事项服务。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人类社会的主要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它对所辖范围内的人们均无一例外地发生制约作用。制度的普遍性,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12,制度的确定性有三层含义:制度是显明的,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制度是可预见性的,即通过确定的奖惩措施,指示人们未来行动的可靠方向;相对稳定性,制度的稳定性减少制度执行的成本,提高制度的可信赖性。,13,制度开放性是指制度不是既定和封闭的,而应当能依据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时的调整。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应当允许行动者通过制度创新来对新环境作出反应。,14,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1.观念系统或概念系统(社会价值观)。

6、它是社会制度存在及施行的合理性根据,其主要内容有抽象的社会学说、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想。 2.规范体系。社会制度中包含的一整套行为规则,用以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不成文的社会约定和成文的规则和规定。通常包括习俗、规则、道德、宗教、法律等。,15,3.组织系统(权威和地位结构)。是检验和推动社会组织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是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载体。有形的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的首脑、职能部门和具体的执行任务的办事人员。 4.设备系统。是组织内容的实施者,是社会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资源,包括实用性物质设备和象征性符号设备。,16,制度的概念、规则、组织和设备系统共同构成制度的整体,其中,概念和

7、规则是社会制度的“灵魂”,而组织和设备是制度的“躯体”。 社会制度的四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任何一种构成要素的僵化和落后都会影响到整个制度功能的发挥。在现实社会中,制度的概念和规则系统应该适应不断发展的组织变化和物质设备的更新,而各种社会组织也只有不断适应概念和规则系统的变革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17,三、社会制度的类型 1.按制度产生方式可分为内在制度、外在制度 内在制度是经由人类自生自发的行动和经验逐步演化而成。一开始人们的行动可能是基于本能的或无明确目的的,但人们逐渐发现某些行事方式能够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更好的满足时,个人的行事方式就被足够多的人采用,形成一定数量以上的接受者,从而

8、该行为方式或个人习惯就会变成一种习俗并被长期保存下去,最终通行于整个共同体。某种个别性规范若被某个行业运用并塑造,就会转变成行规或行业中的惯例。 总之,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为方式将被选择和保留,而相反的行为方式被抛弃和终止。,18,大多数社会制度是经由人类交往中试错式的选择和调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从习惯、习俗到惯例这一条稳定的路径演变。 习惯(usages)是内在制度的初始状态,是个人稳定的行事方式。习惯作为个人行事方式的重复或复制,能使人免去在相似情景下选择一种行为方式所涉及的信息搜寻和理性计算的负担,从而使自己所面临的复杂生活情势简单化。,19,习俗(customs)是内在制度的一

9、般形态,是社群中一致的行事方式。习俗为共同体成员的交往与合作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惯例(conventions)是内在制度的高级形态,是一种特定的更具强制性规约的行事方式。惯例构成了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我们称习惯、习俗到惯例的演变而产生的制度为“内在制度”(internal institutions)。,20,外在制度是经人们的设计而产生的。它们往往是由那些居于社会权威中心的人设计并强加于社会。在民主社会,这些人被称为政治代理人,它们是通过合法的选举而产生,并由此获得了法律或法令的权力。这些法律规则自上而下加以实施,配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并依靠一个强制性的机构(司法系统)来执行。,2

10、1,由于这类制度的外在性和强制性,公民有必要防止政治代理人为了私利而滥用其制定和执行规则的权力。因此,要求政治决策和执行过程本身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我们称这类由法律、法令和程序性规则所构成的制度为外在制度(external institutions),22,在前现代社会,内在制度能够有效地对机会主义行为(如说谎、偷窃、赖帐、欺诈等)加以控制,从而维持其内部的协调与稳定。因为在小共同体中,人们彼此熟悉、相互见面,自我执行(self-enforcing)和其他人的非正式监督(informal supervising)在群体内部或关系网络中是有效的。他们乐于作出各种利他主义行为,并主要通过赢得

11、社会声誉获得报偿。如果发现有人实施某种机会主义行为,那么来自共同体内的蔑视、谴责、孤立和报复,就会让他遭受严厉的惩罚而失去应有的地位和声誉。,23,在由陌生人构成的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内在制度已经不能排除所有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人们常要与不会再见面的陌生人打交道,许多依据习俗或惯例的非正式约束在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上已无效果。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促进陌生人之间的信赖与合作,就需要建构与实施更具一般性和强制性的外在制度。由国家来建构和执行外在制度可以保证制度的公正性、确定性和有效性。外在的法律制度已经构成现代社会法治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24,外在制度往往是在内在制度运作失效时才发挥作用的。习

12、俗或惯例是规制人们交易和合作的最基本手段,外在的法律制度通常是解决彼此利益纷争的最后的强制性手段。与外在制度运用的高成本相比,内在制度的运用相对经济,因为后者主要依靠当事人的自我执行以及共同体其他成员的非正式监督,而无需支付正是监督所需支付的组织和诉讼成本。,25,外在制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其与作为社会传统的内在制度的相容性程度。二者愈相容,就愈能为人们接受和遵从;反之,可能引致人们采取某种逃避或违背规范的行为,从而使正式监督与执行的费用大增。,26,2.按性质和作用范围可分为:家庭、经济、政治、宗教、科学、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三种制度是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通过

13、权力机构、国家机器等对社会、群体或集团的政治活动进行协调、监督与控制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其功能体现在协调利益群体关系、管理公共事务、维护阶级统治利益等方面。,27,经济制度是规范人类经济领域的活动行为与调节经济关系的规范体系,当代社会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教育制度就是对教育这一过程进行确定的原则以及为之设立的规范体系和组织体系,教育制度的载体是学校。,28,3.社会制度按形成过程可分为:自然产生的制度(本原制度)和从一定历史需要出发而有计划地制定的制度(派生制度)。 前者如家庭制度(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经济制度(物质资料再生产),后者如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14、等。,29,三、社会制度的功能 整体来说,制度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但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制约的范围也不同。 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以避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制度不仅通过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来确立社会基本秩序,还可以通过理想行为模式的提倡使人们的行为受榜样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30,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制度对偏离或背离社会制度的成员给予程度不同的批评教育、惩罚和制裁,从而起到对越轨行为的控制作用。作为规范体系的社会制度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发挥社会

15、组织的正常功能,清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31,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制度中的社会学说、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制度通过保存与传递人类的发明、创造、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使之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同时,制度促进文化的累积与继承,推动人们创造新的文化。 社会选择功能。社会制度通过选择机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流动。,32,制度的功能还可分为外显功能与内隐功能。外显功能是与制度的目的直接相关的,内隐功能是在实现外显功能过程中带来的非预想的结果。如教育制度的外显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内隐功能是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知识和能力。,33,制度的功能失调

16、制度并不全发挥着正功能,已经建立的制度常常代表社会上的传统行为模式,容易产生刻板、僵化的倾向,不易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迁,从而使得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起一定阻碍作用。当社会关系发生变迁,导致原有的制度与社会现状不相适应时,社会制度就会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就是制度的功能失调。,34,制度功能失调发生的原因: 制度惰性。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规范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合时宜的沉淀就会成为一种制度惰性。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却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制度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和人类需要的变化。当这种不适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就会变成一种呆板、僵化的框框,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反而成为人类需要满足的障碍,阻碍社会的发展。,35,结构紊乱。制度是由概念体系、规范体系、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按照结构功能的要求,四个要素发挥作用必须稳定地协调在一起。但事实上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未必十分协调,而且各个要素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其内部的结构也不一定协调,因而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