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9400793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针灸效应并不是针灸刺激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因此,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重点、难点提示:,1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 2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 3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 4针灸的自限调节作用 5针灸时效过程 6机能状态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7腧穴功能特异性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8人体节律与针灸施治时间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9针灸刺激参数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10.不同针具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特点,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

2、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引起的反应。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因此针灸效应并不是针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针灸作用是调节作用,并具有以下特点。,(一) 双向调节,针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指针灸穴位能产生兴奋或抑制双重效应。当适宜的针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其效应总是使偏离正常生理状态的生理生化功能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又可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表6-1)。针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针灸疗法无毒副反

3、应的根本原因。,表6-1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二)整体调节,针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针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图6-1a);二是指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调节而实现的(图6-1b)。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针灸的整体调节特点是针灸具有广泛适应症的基本原因。,(三)品质调节,针灸的品质调节特点是指针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量度调节系统调节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维

4、持内环境各生理生化参量相对稳定的复杂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能对各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干扰作出主动的调节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定。针灸正是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这些调节系统,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提高其调节品质,增强其调节能力,从而产生双向调节效应、整体调节效应和自限调节效应,使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从针灸刺激到针灸效应,两者不是直接联系,其中由体内各种调节系统介导(图6-2)。,图6-3 针灸整体调节示意图,针灸的这一品质调节作用揭示了针灸对偏离正常态的紊乱生理功能呈现双向调节效应,而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这一现象的深层次答案:即针灸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影响,并不是对正常态机

5、体功能无作用。无论对机体正常态或病理态,针灸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调节品质,增强了调节能力,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治病作用),而对正常态呈现防病保健作用,表现为对随后受到的干扰因素(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经常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防病能力就是针灸品质调节作用的体现。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可以从以下实验中说明:,应用控制理论中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方法对针刺影响狗的血压调节系统品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改善血压调节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系统稳定性,加快了系统响应速度,使外界干扰引起的血压波动很快被消除,血压振荡能较

6、快消失。这一结果也很好地说明了针麻手术中的血压能够比药麻维持更平稳的现象。 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是针灸防病保健作用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是一块待开垦的新领域,对中医中药学科研究也有启发作用。,(四)自限调节,针灸的自限性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机能储备。因为针灸治病的机理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这在本质上就是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针灸作用具有以上的自限性。如针刺麻醉中的镇痛不全,这是针刺镇痛的固有“本性”。又如对

7、某些机能衰竭或组织结构发生不可逆损害,或某些物质缺乏的病人,针灸就难以奏效。了解针灸调节的自限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针灸的适应症与合理应用针灸疗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了解针灸治病的机理,掌握针灸治病的规律,为合理认识和应用针灸疗法、提高针灸疗效、指导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针灸时效关系,针灸效应的发生和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针灸效应与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针灸时效关系。用直角坐标表示针灸时效的关系称为时效曲线,如图6-3所示。了解针灸时效关系对于临床针灸的一次治疗时间长短、二次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疗程时间长短和疗程间隔等的确定都具

8、有指导意义,对于实验研究同样非常重要。,图6-4 针灸时效曲线示意图,从图可看出,可将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潜伏期、效应期、后效应期三个阶段。不同的针灸效应,其时效曲线的特征参数可能不同,即各期的持续时间、效应的强度和方向不同,但其曲线形态却是一致的,即都呈现这三期的变化。,一、潜伏期: 指从针灸刺激开始到针灸疗效出现的这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针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功能活动,为针效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由于不同器官组织对针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针效显现的速度,因此不同针灸效应的产生有迅速和缓慢之分。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效应,一般以秒、分计

9、算,如针灸对胃肠运动效应的潜伏期仅几分钟,针刺镇痛效应的潜伏期大约2030分钟;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效应,一般以数小时、数日等计算,如针刺促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潜伏期约6天。了解某种效应的潜伏期,对于我们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效应期: 指针灸疗效开始出现到停止针灸刺激的这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一方面,针灸刺激在体内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针灸效应仍在不断积累并维持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一方面,随着针灸刺激的延长,对抗针灸效应的针灸耐受也随着产生和增强。由于针效反应系统和病变性质不同,效应的强度和方向不同;同时,由于不同针灸效应和个体的针灸耐受机制启动速度和强度不同,针灸

10、耐受效应产生时间和强度不同。在这段时间内,两种相互拮抗的效应互相作用,针灸效应将开始减弱,这就决定了效应期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了解某种效应的效应期长短和开始发生针刺耐受的时间,对于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防止针刺耐受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确定一次针灸施治的最长时间或多次连续针灸施治的最长时间等。,三、后效应期: 指从停止针灸刺激到针灸疗效消失的时间间隔。产生这种效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停止了针灸刺激。针刺镇痛有非常显著的后效应。对白陶土、鹿角菜制造的足底炎症模型大鼠电针30分钟,其镇痛后效应可达90分钟之久。针刺镇痛后效应还与针刺间隔时间有关,如采用2Hz的跨皮电刺激大鼠“三阴交”穴和“足三里

11、”穴,针刺的间隔时间不同,其针刺镇痛后效应也不同(表6-2)。根据现已揭示的针刺镇痛机制,这种后效应的缓慢变化过程与电针激活了脑内PAG中缝背核伏隔核杏仁核缰核PAG正反馈回路有关,使该环路进入循环工作状态,从而使镇痛效应能维持一段时间。了解不同针灸效应的后效应期,对于临床合理制定两次针灸间隔和疗程间隔有重要临床意义。,表6-2 针刺间隔时间与针刺镇痛后效应,三、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由于针灸效应是由体内固有调节系统发挥调节功能所产生,因此在实施针灸疗法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针灸刺激参数、时间因素、施术针具等。,(一

12、)不同机能状态对针灸效应的影响,机体的机能状态主要指机体的病理状态、个体生理特点、心理因素。针灸临床要求辨证施针,就是分析患者机能状态,以便有的放矢,治疗个体化,提高疗效。 针灸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机体的机能状态是影响针灸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决定因素,这种影响表现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个体生理特点、心理因素,对针灸刺激的反应敏感性和效应方向不同。,1.病理状态与针灸效应,在病理状态即机体功能偏离正常生理状态下,这时针灸具有促进其恢复正常状态的作用。即对亢进的机能状态,针刺呈现的是抑制效应;而对于低下的机能状态,则呈现兴奋效应。临床上针刺内关,对心动过缓者有增加心率的作用,对心动过速者有降低心率

13、的作用,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表6-1、6-3),表5-3 不同病理状态的针灸效应,此外,给犬分别注射胰岛素造成低血糖状态和注射肾上腺素造成高血糖状态,在相同穴位施以同样参数的电针,结果使高血糖者血糖降低,而低血糖者血糖升高。图6-5示电针对家兔血糖耐量曲线的影响,比较两图可以看到,在糖负荷后,有血糖水平剧烈升高反应的动物,电针刺激可使其反应削平,在血糖水平上升不剧烈的动物,电针刺激可使其稍有上升。,图6-5 电针对血糖耐量曲线的影响示意图,对健康成人分别注射溴化钠以抑制中枢神经,注射咖啡因以兴奋中枢神经,结果发现,前者的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后者则上升,此时如针刺内关穴,针后前者上升而后者下降。

14、给健康人分别服用三溴片及咖啡因以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使机体固有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有所升降后,再针刺内关穴,观察对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如图5-5所示,原来吞噬能力增高者针刺使之下降,原来吞噬能力降低者针刺可使之上升。,血糖含量(mmol),血糖含量(mmol),11 10 9 8 7 5.6 4.5,11 10 8.9 7.8 6.7 5.6 4.5,0 0.5 1 2 3 (时间),0 0.5 1 2 3 (时间),图5-5 中枢神经功能变化时针刺对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示意图,吞噬提高百分率(),内服三溴 片对照组,内服三溴 片针刺组,内服咖啡 因对照组,内服咖啡

15、 因针刺组,临床观察表明,针灸疗效还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如表6-4所示。,2. 体生理特点与针灸效应,个体生理特点是指正常机体在接受针灸刺激时,由于其体质、年龄、性别、种族等的不同,对针灸的反应也不同。不同的个体生理特点,即个体差异,是影响针灸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1)不同个体“循经感传”的差异:针灸得气、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取得疗效的三大关键环节,其中循经感传是影响针灸效应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表明,人群中显性感传出现率仅20左右,且其中显著程度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循经感传出现与否及感传显著程度又是决定针效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不同个体针麻

16、效果差异。如对15例双侧青光眼患者的先后两次虹膜嵌入巩膜术中,将影响针麻效果的各种因素作了同体对照观察,发现个体差异对针麻效果影响大于穴位和刺激方法的作用(表6-5)。针麻效果术前预测研究表明,凡耐痛阈高的个体、皮肤对电刺激敏感性较差的个体以及耐针(即对针刺耐受性强)的个体,针麻效果较好。,表5-5 不同类型受试者针麻效果比较,(3)不同个体电针镇痛的效应差异。对168例大鼠用100HZ电针进行30分钟的电刺激,按痛阈升高百分数分组,应用聚类分析法处理,分出电针镇痛高效大鼠(78只)与低效大鼠(90只)。其中53只大鼠在相隔2448小时后,再电针一次,针效的优劣有较好的重复性。进一步研究显示,针效优劣与其中枢释放CCK8的量有关。低效鼠CCK8神经元对电针反应快,释放量大;而高效鼠CCK8神经元对电针反应慢,释放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