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99151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6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修订编选(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生产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第一章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 第一节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内 一、生产管理主要解决的四大方面的问题(填空题/选择题) 1、生产过程组织,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生产方式等。 2、生产计划,包括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等。 3、生产控制,主要是生产进度和质量控制。 4、人-机-环境系统,主要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的合理配合,以提高生产率。 二、生产管理的概念(名词) 生产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有效的利用生产资源,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 组织,控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生产管理

2、的范围扩大(1)服务业管理(2)生产系统内部外还包括生产系统设置。 (填空/判断) 三、生产管理的内容 按业务系统分为四大部分: (一)产品开发管理。包括产品决策,产品设计,工艺选择与设计,新产品试制和鉴定管理等。 (二)生产组织管理。生产组织包括生产过程组织和劳动组织。生产过程组织是指:对生产系 统内所有的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方式将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协调的 系统。组织生产过程的基础要求包括: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3、生产 过程的均衡性;4、生产过程的准时性。 (三)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是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活动的依据。 (四) 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是指

3、对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的控制。 包括生产进度控制, 产品质量控制, 物质消耗和库存控制,生产成本费用控制等。 四、生产管理的原则(重点题) 生产管理的基础职能就是组织,计划,控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是指,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资源,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去生产出尽可能多的 适销对路产品。 生产管理中经济效益是指如何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做到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数量有 保证、按期交货、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精打细算,统筹兼顾,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市场导向原则 1、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向市场(社会)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收益,以 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4、。2、市场是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3、企业必需根据市场需 要和社会的需要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4、市场的需要是企 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因而,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必须要建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和 竞争意识。5、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来开展。 (三)科学管理原则。 科学管理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运用符合现代化大生产安排的管理制度和管理 方法。 (四)均衡生产原则 均衡生产是指,生产过程要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克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等现象。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清洁生产是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和环境规划活动中心提出

5、的。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的运用到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 风险性。 五、生产管理的任务 第一、企业生产管理必须以企业经济目标,经营方针为宗旨。 第二,企业生产管理必须把合理利用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资 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三,企业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企业生产系统的柔性。 第二节 生产系统和生产管理组织 一、生产系统: 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产品或服务 二、生产系统的功能: 1、数量和质量的保证 2、成本的控制 3、交货期的保证 4、产品的服务功能 5、创新能力 三、生产管理组织 1、直线制:最早的企业管理形式,它

6、的特点是指挥和管理的功能,由企业的行政领导人执行, 不设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特点:指挥和管理的职能。 一般只适合于产品单一,工艺简单,规模较小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 特点 : (1)按照企业机制和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和专业管理,厂长(经 理)统一指挥和领导。 (2)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直线指挥机构和人员;职能机构 和人员。避免了多头领导的问题。 (3)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适合中小规模,产品和技术较为简单稳定的企业 3,事业部制(部门化组织结构) 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活动,按地区和产品的 不同,建立事业部,

7、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拥有相应的独立经营 自主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优点(1)总公司可以集中精力作重在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2)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便于事 业部层管理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3)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矩形制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中,既有按职能部门划分的横向管理部门,又有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垂直部 门结合起来的组织机构,叫做矩阵制。其特点是具有双道命令系统,小组成员既要服从小组负 责人的指挥,又要接受原来所在部门的领导,这种组织形式适合于大件小批,高新技术等产品 或大项目,大工程企业和新产品的开发。 5、虚

8、拟组织机构(高度灵活、扩大化的动态组织结构) 第三节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特性 一、生产方式的更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将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 二、生产管理范围的扩大-服务作业管理和生产系统管理的前伸后延 三、生产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及现代化管理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管理现代化的 标志之一就是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办公的自动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辅助工艺设计 CAPP、计算辅助制造 CAM、柔性制造系统 FMS、信息 管理系统 MIS、物料需求计划 MRP,办公自动化 O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AMS 四、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由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换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使生产计划更

9、易实现。并增加了生产 的柔性。 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概念更新,即精益生产,成组技术,并行工程等方法的引入。 2、计划创新,即制造资源计划,批量进度计划,模式生产等的采用。 3、实施创新,即柔性自动化,计算机集成系统的运用。 4、控制创新,即准时化生产方式,联机生产管理的实现。 5、组织更新,即柔性多变动态组织和虚拟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第四节 生产管理与企业的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当时生产和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个人经验办事。 二、科学管理阶段 20 世纪初到 40 年代 三、现代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特别是

10、50 年代中期以后 表现为: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分权制;组织结构上实行柔性动态和虚拟组织;在管理手段上运用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等。 生产管理和企业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生产管理能够为企业生产 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上的保证。而企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管理理论的更 新和生产管理方法的改进。 第二章 生产系统的合理布置 一、什么是生产系统布置? 生产系统布置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物质要素(设备, 设施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空间及平面布置,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以最经济的方式和较多的 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生产系统布置包括工厂选址

11、,生产单位的配置,厂区布置,车间布置等几大方面的内容。 二、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资源供应条件 3、产品销售条件 4、基础设施条件 5、技术依拖条件 6、社会 环境 6、扩展条件 三、厂址选择的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现场勘察阶段 3、确定方案阶段 四、选址的方法 对于厂址选择把汲及的定性因素我们往往用定性方法予以评价,而对定量因素则尽可能以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予以处理。 重心法:当产品生产成本中运输占较大比重时,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求得一个最优厂址。 第二节 生产单位的布置 一、生产单位的构成 (一)基本生产单位 指直接从事企业基本产品生产,实现企业基本生产过程的生产单位

12、。 它包括:准备车间:如锻造车间,锻工车间,备料车间等;加工车间:包括机加工车间,冲压 车间,铆焊车间,热处理车间,电镀车间;装配车间,如部件装配车间,成品装配车间,油漆 车间和包装车间等。 (二)辅助生产单位 指为企业基本生产提供辅助产品与劳务。实现辅助生产过程的生产单位。它包括:辅助车间, 如工具车间,模具车间,机修车间,电修车间。动力部门,如热电站,变电站,煤气站,氧气站, 压缩空气站,锅炉房等 (三)生产服务单位,指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服务的单位 它包括:运输部门如机车库,汽车库,装卸队等仓库如材料库,半成品库,成品库,工具库, 设备库 试验与计量检验部门,如:中央试验室,技术检查站,

13、中央计量室 (四)生产技术装备部门:指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保证与服务,并负责新产品试制工作的部门。 如:研究所,设计科,工艺科,工具科,试制车间等。 (五)附属生产单位。指生产企业附属产品的生产单位。许多时侯这些生产单位都依附或包容 于企业基本生产单位之中,但也有独立出来的。它们的构成可参照基本生产单位但要简单得多 二、影响企业生产单位构成的因素 (一)企业产品 企业的产品在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生产单位的构成。产品的品种,产品的结构特点,产品的工艺 特点 生产规模 (二)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越大,它所需要的生产单位数目也越多,规模也越大 (三)企业的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 协作范围越广,则企业的生产车

14、间组成越简单。 (四)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设备的技术水平高,数控设备,加工中心等高精设备拥有率较高的企业,其生产单位的组成越 简单,反之,则复杂 (五)企业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厂区布置 一、厂区布置的定义 狭义地说就是厂房建筑,设备设施如何安置的相互关系问题,即工厂总平面布置 二、厂区布置的目标 流程的畅通 高效率的使用空间 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劳动效率 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有 良好的防污防噪治理三废措施 三、工厂总平面布置的原则 1、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有利于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安全,环境保护和职工的身心健康 4、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便利条件 5、尽可能实现布置紧凑

15、,整体协调 6、为企业发展留有余地 第四节 车间布置 一、车间布置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车间总体布置,二是车间的工作地布置 二、设备布置的目标 实现和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 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合理的设备利用率 生产的柔性 三、基本的设备布置类型 1、产品布置也称按工艺流程布置和对象专业化布置。它是按产品加工顺序来安排各种不同的机 床设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水线。这种形式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类型,标准化产品,自动化程 度高的企业, 2、工艺布置也称按机床类型布置和工艺专业化布置。它是按设备的功能来分类,把同一类型的 设备和工作集中布置形成一定的工艺功能,它的优点是非常灵活,设备和工人的负荷率较高, 部分

16、设备停歇不影响全过程的生产,但其管理工作复杂困难,在制品的运输距离较长,对工人 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3、定位布置,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产品不动,设备按作业顺序移动,它的优点是加工对象移动 较少, 节省运输费用, 工作程序易于设计和调整, 管理也较为简单, 缺点是不适用地大批量生产, 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序要求较高,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易采用。 生产管理第三章 第一节 生产环境 一、传统的生产方式 生产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是生产系统内部,注重于单品种,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 传统生产管理是以福特制度为代表的,以同步化管理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方式,表现为移动式的 装配流水线,亦即所谓传送带制度, 二、生产环境的新趋势 1、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机制 3、企业经营国际化 4、经济发展的高科技化 第二节 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管理 一、生产过程的构成 根据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对产品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生产过程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 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等四部分 二、生产过程的组织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