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98378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75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修订编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篇上篇(中药综合第 13 章高频考点)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一、病、证、症的区别一、病、证、症的区别 1、症:又称症状,是病人主观的异常感受 比如:头痛,发热,呕吐等都是我们的一种主观上的异常感受。 2、病:是对疾病的总概括 比如:感冒,这个病名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有病理状况的总概括。 3、证:又称证候,注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个性和区别。 比如:感冒,中医的诊断可以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证候。 二、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二、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指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被称为“阳病治阴”。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指用补火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被称

2、为“阴病治阳”。 三、五脏的生理功能三、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要与血液的生成,运行有关); 主神志。 2、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调畅气机的运动); 藏血。 3、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包括运化饮食和运化水液); 主统血(可以防止血液溢出血管)。 4、肺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包括了肺主宣发、肺主肃降); 主调通水道(注意于肾主水加以区分,肺是调通作用,肾是主导作用); 朝百脉,主治节(注意与心主血脉区分)。 5、肾的生理功能: 主藏精; 主水; 主纳气(肾主纳气的作用可以维持吸气的深度)。 四、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四、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五

3、脏 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色五味脉象 肝胆目筋怒青酸弦 心小肠舌脉喜赤苦洪 脾胃口肉思黄甘缓 肺大肠鼻皮悲白辛浮 肾膀胱耳骨恐黑咸沉 五、五行生克规律的应用五、五行生克规律的应用 治法含义适应症 滋水涵木滋补肝肾 肝阳上亢(肝肾阴 虚) 根据五行相生 规律确定的治法 金水相生滋养肺肾肺肾阴虚 培土生金补脾益肺肺脾气虚 益火补土温肾健脾脾肾阳虚 治法含义适应症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肝脾不调 培土制水健脾利水脾虚水泛 佐金平木滋肺清肝肝火犯肺 根据五行相克 规律确定的治法 泻南补北滋肾阴,降心火心肾不交 六、气的分类和功能六、气的分类和功能 名称含义生成分布生 理 功 能 元气 生命活动最根本的 气 肾精

4、化生根于肾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的 生理活动; 名称含义生成分布生 理 功 能 宗气 集聚处被称为 膻中或气海 肺吸入的清气 脾运化的谷气 主要分布 于胸 走息道以行呼吸(助肺行呼 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助 心气行血); 名称含义生成分布生 理 功 能 营气 行于脉中富含营 养的气 水谷精气血脉之中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卫气 行于脉外具有防御 作用的气 行于脉外 防御外邪,温养脏腑 控制腠理开合和汗液排泄 七、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七、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主要指的是营气) 气能行血(故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加强其活血的功效) 气能摄血(主要是脾气的作用,脾

5、气主统摄血液) 2、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与之相关的治法:补血生气) 血能载气(与之相关的治法:补气固脱) 八、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八、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记忆口诀:记忆口诀:肥肠未批心尝,光身包饺单干肥肠未批心尝,光身包饺单干(想要吃肥肠但老婆不批准吃,吃不 成心里总想尝一尝,吃不成肥肠自己光身包起了饺子)。 (想要吃肥肠但老婆不批准吃,吃不 成心里总想尝一尝,吃不成肥肠自己光身包起了饺子)。 上述两句话代表了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分别是:上述两句话代表了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分别是: 肥(肺经),肠(大肠经),未(胃经),批(脾经)心(心经)尝(小肠经) ; 光(膀胱经),身(肾经),包(心包经),

6、饺(三焦经),单(胆经)干(肝 经)。 九、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九、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 1.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记忆口诀:太倔少(人生太倔是少年,我们根据太倔少,就可以记住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记忆口诀:噎死他 十、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根据上图,可以记住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出发,由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出发,由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出发,由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出发,由足走胸 十一、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十一、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督脉的生理功能 记忆方法:督脉(都教授) 都教

7、授很阳光, 由阳字, 由此联想督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 为 “阳脉之海” 都教授长得高、 头脑好, 肾也好, 由此联想督脉与髓、 脑和肾的功能有关。 2. 任脉的生理功能 记忆方法:由任联系到任性,在由任性联想起女人。 女人属阴,由此联想任脉为“阴脉之海”。 女人与后代生育有关,所以任脉可以主持妊养胞胎。 3. 冲脉的生理功能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记忆方法:冲与“葱”同音,葱刚好 12 划,由此记住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冲为“血海”,能促进生殖功能,与月经有关 记忆方法:冲与充同音,由充联想到“充血”一词,由血记住冲为血海;另外, 生殖过程离不开生殖器官的充血,所以冲脉也与生

8、殖功能有关。 4. 带脉的生理功能 约束纵行诸经(带脉想皮带一样环绕腰一圈,因此可以约束经过这片区域的 纵行经脉)。 主司妇女带下(由带字联想起妇女带下) 十二、六淫的致病特点十二、六淫的致病特点 1. 风邪的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因为风性开泄,能打开皮肤毛孔,带领其他邪气侵犯人体) 2. 寒邪的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3. 暑邪的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气随津脱) 暑多挟湿 4. 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有形之邪,所以易阻碍气机)

9、 湿性重浊(肢体的困重感是它的典型辩证要点) 湿性黏滞(主要指疾病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比如,下肢的水肿,阴部的瘙痒) 5. 燥邪的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鼻咽皮肤的肝脏)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6. 火邪的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伤津耗气(耗气的原因是气随津脱) 火易生风动血(迫血妄行导致出血) 火易致肿疡 十三、阴阳格拒十三、阴阳格拒 1. 阴盛格阳: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因此会产生“真寒假热”的表现。 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阳浮于外:身热(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 治法:虽有热象,但本质是阴寒内盛,所以用热性药治疗(热因热用)。 2.

10、 阳盛格阴: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输布于体表四肢,故产生“真热 假寒的症状。 真热: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 假寒:四肢厥冷(身热不恶寒),脉沉但有力 治法:虽有寒象,但本质是邪热内盛,所以用寒性药治疗(寒因寒用)。 十四、邪正盛衰与疾病归转十四、邪正盛衰与疾病归转 1.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 比如:外感热病,耗损津液的气阴两伤病证。 2.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 比如:脾阳不振,运化无力的水肿病。 3. 真实假虚证:本质实证,但现象却是虚的症状,称之为“大实有羸状”。 比如:邪实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 4. 真虚假实证:本质虚证,但现象却是实的症状,称之为“至虚有

11、盛候”。 比如: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致大便秘结等病症。 十五、气的失调病机十五、气的失调病机 气不足:气虚 气行时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多选题考点) 记忆口诀:逼志玲脱下,其中 逼(气闭),志(气滞),玲(气逆),脱(气脱),下(气陷,陷即下)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重点知识点 一、寸关尺脉分候的脏腑一、寸关尺脉分候的脏腑 寸脉主上焦心肺; 关脉主中焦肝脾; 尺脉主下焦肾。 其中,左手属阳,所以左寸脉主心(心属火),左关脉主肝(肝为将军之脏) 同理,右手属阴,所以右寸脉主肺(肺为娇脏),右关脉主脾(脾为阴土) 二、弦脉的脉象和主病二、弦脉的脉象和主病 【脉象】“端指以长,如按琴弦

12、” 【主病】 肝胆病、痛证、痰饮 记忆方法:由“弦”联想到音乐 音乐具有“排忧”作用:“忧”一般与肝胆病有关 忧需要喝酒“痛饮”:痛代表痛证、饮代表痰饮 三、弦脉的脉象和主病三、弦脉的脉象和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主病】食滞、痰饮、实热 记忆口诀:市集谈话凑热闹,其中: 市集代表食积、谈代表痰饮、热代表实热、话代表滑脉。 四、心病辩证四、心病辩证 证候共有症辩证要点 心气虚+ 气虚证(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等) 心阳虚 1.心悸(心病共有) 2.气短自汗、活动加重 + 怔忡、心胸憋闷 + 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 证候共有症辩证要点 心血虚+ 血虚证(眩晕、面色不华、

13、唇舌色淡) 心阴虚 1.心悸 2.心烦失眠(心火偏盛) 3.易惊 + 阴虚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 证候辩证要点 心血瘀阻证 心悸怔忡、心前区刺闷痛 + 血瘀证(疼痛、面唇指甲青紫、舌有淤斑) 心火亢盛证 心烦失眠 + 吐衄(迫血妄行) + 舌红绛生疮(心开窍于舌) + 尿赤涩灼痛 五、肝病辩证五、肝病辩证 证候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 胸胁或少腹胀闷疼痛,善太息 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湿阻碍气机运行)、黄疸、阴部瘙痒等 + 湿热证(小便短赤、浑浊) 寒滞肝脉证肝经所循行部位(少腹、前阴、巅顶)冷痛 证候共有症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证+ 火热证(发热口渴,

14、面红目赤,吐血衄血) 肝阳上亢证 (肾阴亏虚) 头痛耳鸣 面赤烦躁 + 上盛下虚,虚实夹杂 (眩晕,两目干涩,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证候共有症辨证要点 肝阳化风证 病机: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阴虚证(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津) 热极生风证 病机:火热炽盛,灼伤肝阴 + 火热证(高热、烦渴) 血虚生风证 眩晕、肢体抽搐 (风性主动) 病机:久病血虚,筋脉失养 + 血虚证(面白爪甲淡白) 六、脾病辩证六、脾病辩证 证候共有症辨证要点 脾失健运 运化乏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 脾气虚证(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脾虚下陷证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 脾气虚证 脾不统血证各种慢性出血 + 脾气虚

15、证、血虚证 脾阳虚证 具有脾气虚表 现:食少腹胀、 便溏 腹中冷痛 + 虚寒证(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证候共有症不同症 寒湿困脾证+ 寒象(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等) 脾胃湿热证 纳呆、腹胀 身重、苔腻 (有湿邪) + 热象(面目发黄如橘色,发热、尿少而黄) 七、肺病辩证七、肺病辩证 证候辩证要点 肺气虚 咳喘无力,自汗 +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等) 肺阴虚 干咳,咳中带血、痰少而黏 + 阴虚(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咽干) 证候辩证要点舌象脉象 风寒犯肺 咳嗽、稀白痰 + 风寒表证(恶寒重,无汗、鼻流清涕) 苔薄白浮紧 风热犯肺 咳嗽、痰少色黄 + 风热表证(发热重、有汗

16、、鼻流浊涕) 舌红 苔薄黄 浮数 证候辩证要点舌象脉象 燥热犯肺 干咳痰少难咯 + 干燥证(鼻咽口舌干燥) 舌尖红 苔薄少津 脉细数 痰浊阻肺 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 胸满、呕恶 苔白腻脉滑 八、肾病辩证八、肾病辩证 证候辩证要点舌象脉象 肾阳虚证 腰膝冷痛,夜尿多,性功能减退 + 阳虚证(形寒肢冷,精神不振) 舌淡 苔白 脉沉迟 无力 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腰酸酸软,牙齿松动 + 虚热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遗精) 舌红 少苔 脉细数 肾精不足证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 下);成人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舌淡脉弱 证候常见症状 肾气不固证 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 (滑精早泄、尿后余沥) + 气虚证 肾不纳气证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 气虚证 九、胃病辩证九、胃病辩证 证候胃脘痛呕吐饮食兼症 胃寒证冷痛呕泛清水食少遇寒则重,得热则缓 胃热证灼痛泛酸嘈杂消谷善饥 牙龈肿痛,口臭 渴喜冷饮 证候胃脘痛呕吐饮食兼症 胃阴虚证隐痛干呕呃逆饥不欲食虚热证(低热口燥咽干) 食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