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389629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修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 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 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 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 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 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 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

2、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 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 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 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 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 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 1:“天圆地方” 图 2:“盖天

3、说” 图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 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 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 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 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 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

4、地球形状 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 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实行了 多次世界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 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实 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 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 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能够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 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理解地球探索地

5、球的过程给演 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 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经历了由简单理解到猜想到实践, 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 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 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 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 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理解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 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但理解了地球的形状,而 且精确地测量

6、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 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页图,说明地球 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 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 亿 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 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 半径为 6378 千米。所以,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 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 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 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

7、371千米。 板书: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 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有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 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 个定义。 (学

8、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 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 小和名称。地球仪能够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协 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 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理应学习相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相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 人们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理解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 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 - 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 看

9、谁做的。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能够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 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 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 有没有

10、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 线。 活动: 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 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 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

11、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 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 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 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 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 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

12、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那么 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页,图、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 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理解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 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 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 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页,图、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 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

13、样区分 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 英文北方“ North ”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 “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 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 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 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 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

14、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 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 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 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 1纬度 (l )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 找找看 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 线为 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相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 意纬度就能够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

15、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 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 East”的开头字母; 0经线以西称 为西经,用字母“ W ”来表示,是英文西方“ 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 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能够沿地轴绕一圈, 也就是说范围是 0360,但是因为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 范围应该是 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 到 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 30、西经 150、 东经 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 150、西经 30和东 经 150这两组经线

16、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 何一条经线都能够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能够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 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 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 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绝大部分通过的是 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 来的不便。 提问: 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准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准确? (学生回答) 板书: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 0到 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 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准确的是(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 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 360 条 D.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A、4 万千米 B、8 万千米 D、4 万米 D、8 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