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9227413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防治原理PPT课件(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原理,1,2,3,目 录,补充 中国荒漠化与沙化公报 荒漠化治理研究,.,2,.,3,.,4,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5,土地沙漠化,.,6,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7,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

2、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8,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9,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荒漠化防治的原理,.,10,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 1.2 风力作用过程 1.3 影响风蚀的因素 2、风

3、沙运动规律 2.1风沙流结构特征 2.2 沙丘的移动 3、风蚀与沙质荒漠化 3.1土地风蚀退化 3.2 风蚀荒漠化的成因类型 4、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11,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12,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风蚀条件: 1.强风 2.干燥、疏松土壤,发生条件: 1.蒸发量降水量的干旱、半干旱区; 2.海岸、河流沙普遍存在的、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的亚湿润干旱区。,.,13,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14,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值(新疆莎车),沙粒粒径(mm) 起沙风速(m/s),0.10.25 4.0 0.250.5 5.6 0.501.0 6.7

4、1.0 7.1,风速距地面2m处测值。大于或小于0.1mm,启动风速增大。,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15,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16,地表状况,起动风速(m/s),戈壁滩 12.0 风蚀残丘 9.0 半固定沙丘 7.0 流沙 5.0,不同地表状况下沙粒的起动风速,风速距地面2m处测值。,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17,1.2 风力作用过程 分离、搬运、沉积3个过程,D = f(v2) 式中 D侵蚀力; V侵蚀床面上的摩阻流速。,吹蚀、磨蚀2种,1.2.1 风力侵蚀,粒径0.050.5mm的颗粒可被风分离,以跃移形式运动;其中粒径0.10.15mm

5、颗粒最易被分离侵蚀。,.,18,1.2.2 风力输移作用,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悬移质占3%38%,跃移质占55%72%,蠕移质占7%25%,搬运比例,.,19,风的搬运能力与摩阻流速的3次方成正比: Q = f( V3),在特定条件下输沙量与风速的关系(新疆莎车)为: Q = 1.4710-3 V3.7,式中 Q输沙率g/(cm.min); V风速(m/s)。,.,20,1.2.3 风力沉积作用,土壤颗粒被风搬运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大小、土壤颗粒或团聚体的粒径和重量,以及地表状况。,沉降堆积,.,21,.,22,1.3 影响风蚀的因

6、素,(1)土壤抗蚀性,我国干旱区风成沙的力度成分,以细沙为主,很难形成抗风蚀的结构单位,易被吹蚀。,土壤抵抗风蚀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土粒质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 常称大颗粒为抗蚀性颗粒,小颗粒易蚀性颗粒。,.,23,(2)地表土袭,(3)降雨,由耕作过程形成的地表土袭,能够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和拦截运动的泥沙颗粒来减慢土壤风蚀。,.,24,(4)裸露地块长度,(5)植被覆盖,风力侵蚀强度随被侵蚀地块长度而增加,对于一定的风力,挟沙能力是一定的。土壤可蚀性越高(抗蚀性越低),则饱和路径长度越短。,.,25,(6)土丘坡度,坡面上相对于平坦地面的风蚀量,.,26,2、风沙运动规律,2.1风沙流结构特

7、征,.,27,风沙流中含沙量与风速的关系,风速与含沙量的关系(新疆莎车),.,28,2.2 沙丘的移动,(1)沙丘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总方向是和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大致相一致。 (2)沙丘移动的方式 取决于风向及其变率,分为3种情况。,.,29,3、风蚀与沙质荒漠化 3.1土地风蚀退化,(1)土壤流失 (2)土壤质地变化 (3)养分流失 (4)生产力降低 (5)磨蚀,.,30,3、风蚀与沙质荒漠化 3.2 风蚀荒漠化的成因类型,我国北方现代荒漠化土壤中94.5%为人为因素所致。,.,31,4、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风蚀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的风蚀退化过程。制定风蚀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主要依据土壤

8、风蚀原因及风沙运动规律,即蚀积原理。,原理和途径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1)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层风速; (2)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 (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抗蚀能力; (4)改变风沙流蚀积规律。,.,32,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植物治沙成为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最有效的首选措施。利用植物改造沙质荒漠化土地,首要问题是植物在流沙上如何成活与保存,及其改造流沙环境的生态功能。,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 1.1 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1.2 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1.3 植物对流沙环境变异性的适应 2、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33,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1

9、)可以利用天然植物在流沙地区去恢复和建立植被,这便是植物治沙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2)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是影响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2个限制因素,是制定各项植物治沙技术措施的主要依据。,.,34,1.1 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在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流沙上分布的植物,产生一定的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为:,(1)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2)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3)植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35,1.2 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流动沙丘上的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能力可归纳为以下4种类型:,1速生型适应,2稳定型适应,3选择型适应,4多种繁殖型适应,.,3

10、6,沙生植物对流沙环境活动性的适应途径主要是避免风蚀,适度沙埋。沙埋的适度范围可用沙埋厚度与灌木本身高度之比值(A)来衡量。A=00.7为适度沙埋,A0.7为过度沙埋。 天然灌木、半灌木产生灌丛沙堆效应,以消除风蚀。,1.2 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1.3 植物对流沙环境变异性的适应 植物对环境变异的适应性变化,亦即沙地植被演替规律,这是恢复天然植被和建立人工植被各项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37,2、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38,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水力侵蚀作用 1.1 侵蚀起动流速 1.2 水力侵蚀作用过程 2、土壤侵蚀规律 2.1 雨滴击溅侵蚀 2.2 地表径流侵蚀 2.

11、3 下渗侵蚀(重力侵蚀) 3、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39,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水力侵蚀作用,1.1 侵蚀起动流速,起动流速或临界流速分为滑动起动和滚动起动2种。,.,40,1.2 水力侵蚀作用过程 (1)水流侵蚀作用 (2)水流搬运作用 (3)泥沙堆积,1、水力侵蚀作用,侵蚀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度和剧烈侵蚀6级。 常用侵蚀模数、侵蚀深度、沟谷密度、地面割裂等指标来表征。,.,41,.,42,2、土壤侵蚀规律,水力侵蚀过程中剥蚀、搬运和沉积3种状态的发生是在不同条件下,水的破坏力大于土体的抵抗力的结果。,2.1 雨滴击溅侵蚀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破坏土壤结构,形

12、成“板结”。 (2)直接打击地面,产生土粒飞溅和沿坡面迁移。 (3)雨滴打击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的紊动强度,导致了侵蚀和输沙能力增大。,.,43,降雨侵蚀力指标,.,44,2、土壤侵蚀规律 2.2 地表径流侵蚀 形成分三个阶段: 蓄渗阶段 坡面漫流阶段 沟槽集流阶段,根据程度分为: (1)坡面径流侵蚀 (2)沟蚀,.,45,.,46,2、土壤侵蚀规律 2.3 下渗侵蚀(重力侵蚀),水流下渗,增加了土体重力,土体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发生滑坡、崩塌、泻溜等,造成土壤侵蚀。 水力对土壤侵蚀还有混合侵蚀。最常见的混合侵蚀就是泥石流。,.,47,3、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1)降雨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2)地形

13、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3)土壤条件对水蚀的影响 (4)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5)人为活动对水力侵蚀的影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雨型、降雨强度、降雨量,坡度、坡长、地形、坡向,质地、结构、水稳性、孔隙、剖面结构、土层厚度、湿度、土地利用方式等,拦截降雨、调节径流、团结土体、改良土壤性状,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 人为促进退化土壤逆转,.,48,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1 盐渍土的形成 1.2 我国盐渍土的分布 2、水肥盐运动规律 2.1 水盐运动规律 2.2 肥盐关系 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3.1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3.1 次生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3.2

14、 盐斑的成因 4、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盐渍土(盐碱土):对作物生长有害的水溶性盐类(NaCl、NaCO3)在土中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到达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危害的土壤。,.,49,1、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1 盐渍土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1)物质来源 (2)地形条件 (3)水文条件 (4)气候条件 (5)生物条件 (6)人为因素,.,50,1、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2 我国盐渍土的分布,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干旱地区,主要有滨海、华北、西北、东北、灌区次生等五大盐渍土区。其中三北防护林地区是我国盐渍土集中分布区,盐碱地2170.48万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3%

15、。,三北地区境内共有5个亚类: 旱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苏打盐土)、滨海盐土。,.,51,2、水肥盐运动规律 2.1 水盐运动规律,(1)垂直运动。水盐垂直运动有积盐和脱盐2种。 (2)水平运动。大地形洼处形成盐渍化;小地形洼地边缘或平地中局部高地形成盐斑。,2.2 肥盐关系 肥料对土壤盐类的克制作用: (1)有机质使碱性盐被吸附固定对作物起到缓冲作用。 (2)有机质利于脱盐,活化钙镁盐类,中和土壤,释放养分。 (3)施肥可以补充和平衡阳离子,提高作物的抗盐性。 水肥盐的运动规律是盐渍化防治重要理论依据,治水是基础,培肥是根本。,.,52,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3.1

16、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含有可溶性盐类的地下水位上升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 (一)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 (1)渠系渗漏水大量补给地下水 (2)缺少充分的出流条件 (3)过量灌水促使地下水位上升 (二)利用高矿化度的咸水、碱性水灌溉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因素之一。 (三)工业废水(污水)大量排放,也造成土壤盐分积累。,.,53,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3.2 次生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1)灌区的地上河道或输水道两侧,次生盐渍化沿河、渠呈条带状分布。 (2)洪积扇扬水灌区的下部或多级扬水灌区的一级扬水地区,大面积成片发生。 (3)耕种的条田中,插花盐斑,呈点片状分布。 (4)平原水库、湖泊,常年积水的洼地和插花种稻的稻田周围地带,由内向外呈辐射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