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9219064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适《燕歌行》赏析PPT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课:燕歌行,高适,.,2,一、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边塞诗的特点是: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当然也有战争的酷烈,和征人怀土思家的情绪等。,.,3,二、作者高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渤海蓨tio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先家境贫困。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因之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

2、。(契丹就是古代辽国,都城在辽宁的阜新,离沈阳不远,地域在辽河流域。现在这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写下了不少边塞诗。但此时的高适还没有当官,还只是一个有些诗名,想凭借诗名谋取地位功名的人。,.,4,高适的家乡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宋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战国时是宋国。梁是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大梁,宋朝时都城汴梁,当时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所以梁宋当指河南商丘与河南开封这一地区。父亲死

3、后,高适贫苦无依,又不愿意耕作务农,只好靠着向亲朋好友索求借贷维持生计。,.,5,高适的性格,不拘小节,想建功名,不屑于田产耕作,也就是“不治生事”。历史上像他那样不治生事的又胸怀大志的人也不少,最典型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和他的二哥“刘仲”比,从小不干正事,吊儿郎当,父亲总批评他没出息。这种人在和平年代是被人看不起的,也是成不了气候的。但他们敢作敢为,敢赌敢博,一旦生逢乱世,就能脱颖而出,干成大事。高适也是这样,他不愿参加普通的进士考试。而是想凭才气考特科,即皇帝亲自主持搜罗人才的制科。这却要等待机会,因为它不是年年都有。谁知一等就是三十年。到了五十岁,高适依旧是没有功名。虽有诗名,却只是一

4、名布衣,一个酒徒。,.,6,唐代较开放开放,士人求取功名都直言不讳,上书权贵请求推荐门。李白有上韩荆州书杜甫有三大礼赋,高适也有留上李右相(李林甫)的诗。李白文中说:“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杜甫说:“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他们自视很高,直接开口要官,也很特别。高适也是如此。但李白杜甫失败了而高适最终成功了。,.,7,天宝八载,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高适应制举有道科,高适因诗名半天下,加上权贵保荐,他被录取了。但也只当上一名县尉,一县之中,居于县令、县丞、主簿三人之下,所以三年

5、后他就辞官了。直到天宝十二载,高适才盼到了他一生进退的第二次契机,就是由田梁丘推荐,到边塞武威(今甘肃武威),在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任掌书记。此时高适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整整五十岁了。,.,8,机会终于来了。到武威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生逢乱世,像高适这种敢作敢为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一年之中,高适连升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数职,转眼之间,就做到了淮南节度使。有唐以来,诗人显达至节度使者,唯高适一人而已。比起李白、杜甫这些诗人,有文才而无干才,高适算是有治国能力的人,他受到了玄宗,肃宗,还有德宗几代皇帝的任用。,.,9,唐朝诗人身世地位都不高。李白、杜甫,其诗歌上的

6、成就举世瞩目,但论其政治才能,像李白终日沉饮傲放,要大臣脱靴磨墨,不懂做官之道,自然要遭斥退;杜甫也一样,虽然很想做官,但结果是儿女饿死,自己穷病至死。以成败来论英雄,也是不成功的。司马迁说:“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韩愈说,像这种人,隐居要挨饿,因为不愿躬耕务农;做官又拿不起来,因为缺乏才干,结果就是怎么都不行。但高适不是这样,他是一个十分切于实际,精明能干的人。他借助安史之乱的契机,“义而知变”,扶摇直上,就说明了这一点。,.,10,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7、。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高适写诗是为了博得名声好谋得富贵功名,所以当他五十岁做官以后就没有再写诗了。,.,11,三、“燕歌行”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例如“长恨歌”“琵琶行”,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平仄格律比较自由。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之情。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这样。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不写儿女情长,改写金

8、戈铁马。,.,12,四、燕歌行赏析 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出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注释:开元是唐玄宗年号。张公是指张守珪,时任冀州都督、河北节度付大使。主管北方的戍边战事, (见解析)这首诗显然不只是写张守珪的事,而是对整个征戍战争的表现 下面我们听听诗朗诵,.,13,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第四段四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第一段,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

9、破残贼。 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在东北:指在东 北方向。汉将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告别亲友,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的敌人。 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问:从这两句诗看,这场战争是侵略战争还是卫国战争? 答:卫国战争。,.,15,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男子汉本来就看重杀敌打仗,建功立业,这样方显出男子本色。天子非常赐颜色:天子,指皇帝;非常,不一般;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 译文: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天子皇帝对这种精神又格外器重优待。 问:哪一句诗更显示了一种非常阳刚的豪迈气概

10、? 答:男儿本自重横行。有一种横行天下的气概。 问: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对偶。,.,16,摐chun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pi逶迤碣ji石间。 摐chun,撞击;金,铜锣;伐,敲打;鼓,战鼓;摐金伐鼓,敲锣击鼓,古代军中以此为进退信号。下榆关:下,去、到。榆关,山海关,在河北秦皇岛。旌旆:军中各种旗帜。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碣石:碣石山,在河北海边。 译文: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去到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问:这两句诗有叙事,有描写,有抒情,请问:叙什么事?描写什么场面,抒什么情? 答:叙写军队向边关开进的事,描写部队行军时威武壮观的场面,抒写为国戍边,高亢kang去

11、声豪迈的情。,.,17,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中级军官,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紧急。瀚海,沙漠跟海一样宽广无边。单于,古代匈奴首领,这里指契丹首领。猎火,这里指战火。狼山,本是内蒙的狼居胥山,这里泛指与敌军交战之地。 译文: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问:这里用了修辞手法吗? 答:对偶。 问:这里面有两个字特别写出了战争的紧迫激烈。是哪两个字? 答:飞。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18,问:“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12、? 答: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19,第二段 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萧条:边境的景色非常萧条荒凉。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胡: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是一种不尊敬的说法。凭陵:威逼侵扰,陵,山丘,胡骑如山一样压下来;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还夹杂狂风暴雨。 译文: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象山一样还夹杂着狂风暴雨。 问:这两句诗分别具体表现了什么? 答:第一句写了塞外的辽远,荒凉;第二句写了战争的酷烈,敌人的凶猛。,战士军前半

13、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军前:阵前,战场上。半死生:死一半,生一半。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们还在饮酒行乐,还在营帐内看美女唱歌跳舞。 译文:战士在前线厮杀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问:这里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21,问:半死生,除了理解为死了一半人,活下来一半人外,还可以怎么理解? 答: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个参战的士兵每次战斗都有一半生的可能,也有一半死的可能。也就是说,去参加战斗的士兵,等于已经死了一半。 问:这样理解的好处? 答:这就写出

14、了战争的残酷,也写出了战士的英勇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随时准备牺牲。 问:有人认为:这两句诗不是写官兵的对立,而是歌颂作战的官兵,这是为什么? 答:官兵们即使面临生死的关头,仍旧不恐惧,不消沉,而是有空就享受生活,快乐歌舞,这就写出了官兵不怕死的勇敢坚强。再说,古时打仗,将军是要对阵决高低的,所以将军不可能在士兵作战时去享受歌舞娱乐。,.,22,大漠穷秋塞草腓fi,孤城落日斗兵稀。 穷秋:深秋,秋尽,这个穷也是修饰秋天的萧条荒凉。塞草:塞外的草。腓:变黄,意即枯萎。 译文: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衰草,一片枯黄;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23,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身当:就是

15、身受。恩遇:皇帝的恩宠赞赏。恒:常常。关山:指边境的险要关口。 译文:将军身受皇恩常常急功近利而轻敌,所以尽管竭力奋战却仍未解除敌军的包围。 注意:轻敌,一般理解是将军们由于大意轻敌,所以打了败仗。 也有人认为这是将士们由于深受皇恩,所以面对强敌仍旧敢于作战,主动作战。这里的轻敌不是大意不在乎敌人,而是不怕敌人。这种理解有些勉强。,.,24,问: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答:“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杂风雨”天气恶劣。合起来就是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5,问:“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

16、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 答: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26,问: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27,第三段,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应啼别离后。 铁衣:士兵护身的盔甲。辛勤:辛苦。玉箸zh: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应啼别离后:是倒装句,“别离后应啼”,是说家中的妻子恐怕在与我分手之后就一直在流泪哭泣。 译文: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问: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 问:用什么代什么? 答:铁衣代士兵,玉著代家中的思妇。,.,28,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i去声北空回首。 城南:总指家乡妻子的住处,不是确指。欲断肠:少妇们伤心到了断肠的程度。表伤心程度非常深。征人:士兵。蓟:古代有蓟州,在天津西北,这儿说蓟北,是泛指边塞。空回首:白白地回首,意思是回头远望家乡也枉然,并不能慰藉胸中的浓郁相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