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灿 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编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213817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7.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灿 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编订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孟灿 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编订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孟灿 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编订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灿 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编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灿 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编订(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源性疾病与暴发事件的识别与诊断,孟 灿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安徽中心 2015-07 芜湖,内 容,一、背景 二、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识别 三、食源性暴发事件的识别 四、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依据及标准 附: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5要点,一、背景,4,食源性疾病防控挑战 新老食源性疾病并存 食品生产与消费模式变化 食源性疾病暴发形式改变 ,重重挑战如何应对?,如何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 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修订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 第二条 疾控中心承担/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2、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制定修订等食品安全工作。,Surveillance 监测,行动 Action!,目 的,评 估,控制、干预,暴发、基线、趋势、危险因素.,监测是为了行动 !,监测也是一种行动 !,定义,指系统、持续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通过对疾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核实,以识别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确定疾病发生的基线水平、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目的,早期发现与早期预警食源性暴发事件与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掌握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趋势 掌握食源性疾病负担(主要通过专项调查获取) 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内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一

3、般)病例 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 食源性暴发事件监测,任务,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病例信息采集 症状与体征 饮食暴露史 临检结果 临床诊断等 腹泻病人生物标本检验:粪便或肛拭等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 志贺氏菌 诺如病毒等 致病菌分子分型与药敏试验 生物标本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 食源性暴发事件监测 暴发事件的判断与识别 流行病学调查 环境、食品、生物标本中致病因子检测,13,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历程,相关概念,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和食源性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一般)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

4、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腹泻病例、食物中毒病例和食源性传染病病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属非常见致病因子所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015修订版食品安全法已同国际接轨,逐渐摈弃该概念)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几种疾病/事件相关相互关系,食品安全事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事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指出现2例及以上具

5、有共同暴露和症状相似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事件。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和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小 结,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行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医疗结构及疾控系统负责落实。 医院是报病的法定主体,报病是医务人员的法定职责。 食源性疾病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和食源性暴发事件监测。,二、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识别,判断依据,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和食源性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三要素: 传播疾病的载

6、体为食物;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为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临床特征主要为中毒性或者感染性等表现。,食源性感染,是由摄入受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以细菌性感染为主。 食源性细菌感染有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食源性细菌感染的发病特点 细菌生长繁殖需要时间,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且常伴有发热。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可侵犯肠道及有关组织/

7、器官的特定部位,并进行繁殖。 有些可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食源性中毒,是由摄入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或天然存在某种毒物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污染;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毒蕈类)。,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未摄入活的病原微生物,但是如摄人的食品中已存在毒素,也会发病。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以分钟或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物的检

8、测要比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更有意义。,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识别,根据接诊病人的食物暴露史初步判断该病与食物有无关系 若明确没有关系则可排除为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性;若有关(或可能有关)则不能排除 为食源性疾病 进一步根据临床表现(主诉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临床表现类型(感染性或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现有知识和/或经验能否做出合理解释 初步判断一般病例还是异常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的识别,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指由食物或怀疑由食物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病因诊断的就诊病例,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 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

9、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给予合理解释; 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实 例1-三聚氰胺奶粉所致的肾结石事件,起初医务人员发现婴幼儿肾结石显著高于既往水平,因而引起了关注,通过多起个案的询问发现病例具有食用同一品牌的奶粉的特征,因而怀疑与食物有关,可以初步判断为食源性疾病;但根据既往知识和经验判断该病不属于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对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的特征,符合异常病例的特征,故把该疾病归入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注意:应

10、是首次发现!一旦诊断、处置明确后,该病例不再归入异常病例范畴,即目前若再发现三聚氰胺所致的肾结石病例,仅作为一般病例上报,而非作为异常病例上报)。,实例2-色汗症,2013年7月,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发生了1起以“色汗症”为主要症状,发病9人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事件。,小 结,三要素是识别食源性疾病的基本依据。 食物载体 有毒有害物质致病因子 中毒性或者感染性表现常见临床特征 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局限于感染和/或中毒症状 判断思路: 疾病是否与饮食有关? 临床表现:中毒?感染?其它? 病因是否明确?现有知识/经验能否做出合理解释? 初步判断为食源性一般病例还是异常病例。,三、食源性暴发事件的识别,食源

11、性疾病暴发特点,食源性疾病暴发性 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微生物性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小时);非微生物性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食源性疾病散发性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源性疾病暴发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等。,食源性疾病地区性,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 肉毒杆菌中毒在中国以新疆、甘肃地区多见;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 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 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食源性疾病季节性,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

12、发病率升高。 例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 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 月份。,判断依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指出现2例及以上具有共同暴露和症状相似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事件。 食源性暴发事件三个基本条件 食源性共同暴露; 多人发病,且症状相似; 或有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食源性暴发事件特征,病例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含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短; 所有发病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常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食源

13、性传染病除外); 从食品中及发病者生物样品中检查出能引起与疾病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识别,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定义、结合常见食源性暴发事件的特征、参考食源性暴发事件发生特点进行综合判断。,病例信息,注意: 1、各级CDC应每日汇总辖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信息,当短期内出现病例聚集时应予以重视。 2、医院及CDC应该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现、判断和报告 3、县区CDC应关注跨医院的病例之间是否相关;省、市CDC应强调跨地市、跨县区病例是否有关联。,43,暴露信息,44,暴露信息,45,暴露信息,46,47,北京肠炎沙门氏菌跨区暴发调查,2013年9月26日

14、29日,北京房山、怀柔的4所学校发生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病学生共89例。通过溯源调查,事件为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跨区暴发,病因性食品为大兴区某公司生产的麦辣鸡腿汉堡,污染源为大连某公司生产的鸡肉原料。成功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追踪溯源。,以下情况应该加以关注:,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 超过既往发病水平(基线水平)的聚集性病例。 通过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结果发现聚集性病例。 1名或1名以上病因性食品明确的中毒性病例。,小 结,三个基本条件是识别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基础。 食源性共同暴露; 多人发病,且症状相似; 或有1例及以上

15、死亡病例。 掌握食源性暴发事件特征及发生特点有利于识别暴发事件。,四、常见食源性疾病病例诊断,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22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 细菌性(9种)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0-1996) 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996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2-1996) 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7-

16、1996)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2-1996)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3-1996)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病毒性(2种):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 戊型病毒性肝炎准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 寄生虫(2种) : 旋毛虫的诊断(WS 369-2012) 广州管圆线虫诊断标准(WS 321-2010) 化学性(2种) : 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5-1996 ),有毒动植物性(7种): 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 ) 霉麦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原则(WS/T 4-1996) 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 ) 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 ) 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 ) 霉变谷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