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9207585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师大附中2018级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电视剧大槐树讲述的是明朝移民的一段历史。所以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与这段信息由密切关联的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2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这反映了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A君权神授 B商代政治受到神权的影响C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D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3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这在当时有助于A形

2、成君主专制的体制 B周王对诸侯领地直接管辖C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 D周天子加强对地方的统治4.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王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5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

3、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6.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传播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7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8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从春

4、秋到战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体现在A礼乐崩坏,百家争鸣 B追求功利,实力竞争C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D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9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10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A保护农业的生产 B抑

5、制商业的发展C限制贵族的剥削 D打击贵族的利益11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12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3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

6、想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14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卫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延伸 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 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15韩非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历史上所谓“圣人”都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他意在说明A法术势相互结合的必要 B社会进步根源是变法C孔子被奉为圣人的原因 D儒家恢复周礼为倒退16春秋晚期,孔子(

7、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17.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A.秦

8、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18.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19.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后汉书“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

9、业贫民。訾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20.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21.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强烈反对,他认为皇帝连年征战而使生灵涂炭,不应以

10、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B.已经控制朝政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22.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这反映了当时A.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 B.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C.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 D.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23.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11、.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24.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25.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了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26.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

12、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27.以下是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唐德宗(公元779805年)唐宪宗(公元805820年)唐文宗(公元826840年)唐宣宗(公元846859年)门荫入仕者10人4人3人1人进士入仕者13人17人19人20人该表格反映了A.科举制度影响社会阶层变动 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C.分散相权适应专制统治需要 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28.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资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29.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