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9194353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 私营经济是怎么获得“准生证”的 徐庆全 “私营经济”这个词,在 1956 年前共和国的话语体系里,曾经出现过两次: 一次出现在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临时宪法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中曾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 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一次是出现在 1954 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里一方 面仍旧规定了私营经济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又规 定了对其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等政策,并且指出了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 之的发展方向。到 1956 年中国实行工商业改造以后,此后的三十几年,不仅私营 经济再没有

2、它的合法容身之地,从人们的概念和话语中完全消失了,而且“宁要 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固有认识。 “”结束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长期被压抑的生产力突然获得了“松 绑”的机遇,私营经济又悄然崛起。相对于原有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来说,私 营经济(准确的表述, 那时应该是个体经济)就像是封建社会传统大家庭的 “庶出” : 从诞生之日起,就被笼罩在政治意识的阴影里,自然要引起一番争论。至于一张 “准生证”的取得,则经历漫长的时间。这一过程充满了艰难、风险、痛苦和辛 酸。 “盲流”与个体户:私营经济的萌芽“盲流”与个体户:私营经济的萌芽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经历了

3、的中国,百废待兴,8 亿多饥寒农民的生 计,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中国决策层的心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土地大包干破 茧而出。农民拥有承包土地权,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经营空间。经营积极性高涨的 农民, 劳动的生产率成倍提高, 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大呼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剩余,就要自发寻找出路。1978 年 12 月,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两个农业文件,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 场得到认可。 中央顺乎民意的政策, 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三条出路:一条是进 入正在迅速发展的社队集体所有制工业;一条是给承包大户当雇佣劳动力;一条 是进城拾遗补缺:到城里贩运、出售来

4、自农村的农副产品以及开设饮食服务摊点。 给承包大户当雇工,催生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在下文中提到的陈志雄、高德 良等人所遭遇的雇工之争,即属此例。进城拾遗补缺,则催生了城镇的个体经济。 比如,人均占有土地不到半亩的温州人,是全国较早地自发进城贩卖家庭手工业 产品的。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从而赢得了一个“到处钻”的称号。而贩卖鸡鸭 等农产品的农民,则不但催生了以长途贩运为主的个体经济,而且催生了城里的 被称为“二道贩子”的个体户。但是,这些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虽然用 他们辛勤的服务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并且在若干年后开创出一块私营经济的天 地,但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下,他们只获得了一个“盲流”的身份。

5、 在城镇里看到“盲流”的身影的同时,城镇里也呼啦啦地出现了一批不被称 为“盲流”的闲人:800 万回城知青和城镇失业大军。政府的安置毕竟是有限的, 为了让他们能自谋生路,政府为他们打开了个体经营的大门。1979 年 2 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 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 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从此,中国出现了“个体户”这个名词。 “个体户”是为解决个人温饱问题而情急之下产生的。当年,以国人固有的 “兴无灭资” 的传统意识来看, “个体户” 虽然缓解了社会矛盾, 但它的发展壮大, 必然是形

6、成资产阶级的温床。因此,即使在中央看来,在承认个体经济长期存在 的必要性的同时,仍然必须明确限制其活动范围和规模。1980 年全国劳动就业会 议的通知指出, “宪法明确规定,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 他人的个体劳动” 。1981 年 7 月 1 日,国务院在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 政策性规定中又进一步规定, “个体经营户必要时可以请一、二个帮手,技术性 强的或有特殊技艺的可以请两三个,最多不能超过五个学徒” 。既承认“个体户” 有雇工的必要,但又想防止其扩张,用一个只允许“轻微剥削”的“紧箍咒” ,把 “个体户”限制在小规模、边缘性、个体范围的经济活动中。 给个体经济念“

7、紧箍咒”:“七上八下”的雇工之争给个体经济念“紧箍咒”:“七上八下”的雇工之争 尽管对个体经济有这样那样的限制,但“有苗不愁长”,个体经济的生命力 却出乎意料地旺盛。1979 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 10 万户。到两年 后的 1981 年,统计数据变为 101 万,翻了 10 倍。而且,随着个体经济业务的扩 大,“最多不能超过五个学徒”的规矩立即被打破,“雇工”这个在中国绝迹的、 在以往被视为带有剥削色彩的词汇出现了。一些人觉得应该念念“紧箍咒”了。 因而出现了现今看来比较可笑的“七上八下”的雇工之争。 1979 年,广东高要县农民陈志雄承包了 8 亩鱼塘,辛苦一年,稍有斩获,自 然

8、喜上眉梢。1980 年,他扩大再生产,跨越两个大队,承包 141 亩鱼塘。承包范 围扩大,夫妻俩干不过来,就只好雇人,雇请固定工一人,临时工 400 个工日。 1981 年继续扩大经营,承包面积达 497 亩,雇请固定工 5 人,临时工 1000 个工 日。 在当年,像陈志雄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广州第一批个体户之一的高德良, 1980 年 4 月下海创办“周生记太爷鸡”,做了不到半年就雇了 6 个帮工。而安徽 著名的“傻子瓜子”,自挂牌以后生意就很兴旺,经营者年广久也雇请了一些无 业青年当帮手,到 1979 年底,雇工达 12 个。 陈志雄、高德良、年广久等人的举动,触动了当年意识形态最敏感的

9、神经: 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应该有以往被视为带有剥削意味的“雇工”的存在? 1980 年中央 75 号文件明确规定:“不准雇工”。陈志雄、高德良、年广久等 人也遭到了空前的指责,“剥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乱飞。指责他们 的人, 除了以往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之外, 其主要根据即是来源于这一文件精神。 于是,陈志雄的事情,一下子闹到了人民日报。1981 年 5 月 29 日, 人 民日报发表关于一场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介绍陈志雄承包集体鱼塘的情 况后说, 此事有分歧, 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 争论的焦点是: “雇工算不算剥削” ? “能不能跨队承包”?为此,人民日报开辟了“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

10、鱼塘问 题”的专栏,展开讨论。讨论历时三个月,至 8 月 30 日结束。作为我们最高级别 的党报,集中用二三十篇文章来评议一个农民的行为,可以见出对此的重视,见 出在特定历史环境里我们对“雇工”的成见,见出当时人们视个体经济为洪水猛 兽的恐惧。讨论中,大多数人认为,陈可以跨队承包,也可以雇工,雇工也不算 剥削,因为他的“收入比其他人高,主要是多劳多得,是无可非议的”。 这种结论的得出,还是因为找到了老祖宗的话作为依据的。讨论中,有人马 上联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过的那个著名论断,“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 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 卷第三篇第九章剩余价值率

11、和剩余价值量中明确地划分“小业主”与“资本 家”的界线,按他的计算,在当时(19 世纪中叶),雇工 8 人以下,自己也和工人 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 是 “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 成了小业主” , 而超过 8 人,则开始“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为资本家。这就成为社会主义 正统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理论中,“七上八下”是一 条铁定的界线。而陈志雄恰恰没有越过这条界线。至于雇工达 12 人的“傻子”年 广久, 则不在报刊讨论之列。 这大约是当年办报人的聪明之处:如果讨论年广久的 行为,按照“七上八下”的话语体系,“雇工”这个新生事物也就被一棍子打死 了。不过,“安

12、徽出了一个叫年广久的资本家”、“年广久是剥削分子”的流言 一时传遍安徽,在政府官员中也广为流传。流传归流传,并没有人来禁止他的经 营行为。 不过,即使没超过“七上八下”的界线,在当年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陈 志雄的行为注定还要有争论。 1982 年 1 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讨论会上,广东社科院经济 研究所的两位与会者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再次认为,陈志雄的大户承包已经不 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经营,而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大规模经营,其资本主义 性质是非常明显的。新华社记者以这份报告为根据,写成广东沙浦公社出现一 批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承包大户 一文, 刊登在 1 月 17 日出刊的 国

13、内动态清样 上,引起了重要领导的重视。一位中央书记处书记批示道:“我个人认为,按这个 材料所说,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作出明确规定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在全省 通报。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 广东省委对此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要对此作出答复。4 月 22 日,广东省委 将关于陈志雄承包经营的情况报告送到国家农委。报告肯定了陈志雄的承包 方法和经营方式,认为“就其经济效益来说,比原来吃大锅饭的集体经营要 好”,报告同时强调:“这是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效益”。 广东的态度,为私营企业的雇工政策撕开了第一道很小很小的、却决定了中 国私营企业命运的小口子。 1983 年 1 月,

14、中共中央对超出政策规定雇请较多帮工提出“三不”原则:“不 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 1984 年 10 月 22 日,邓小平明确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 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 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 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 义吗?”两年到了,邓小平还是说:“再看看。” “看”了几年之后,中央 1987 年中央 5 号文件中,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 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数才被彻底放开。 “三不” 原则改成了十六字方针: “允许存在,

15、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 郑炎潮、任仲夷首倡“私营经济”概念,姜维获得第一张“准生证”郑炎潮、任仲夷首倡“私营经济”概念,姜维获得第一张“准生证” 在关于“雇工”吵吵嚷嚷的争论中,个体经济仍然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增加。 一些有志之士认为, 与其做不合民意的阻拦, 何如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因势利导之? 以任仲夷为首的广东省委,不但对个体经济雇工经营未作出任何“制止”和“纠 正” ,而且一直在为其获得合法地位努力。广东的经济学家郑炎潮 2004 年接受访 谈时回忆道,1982 年,他当时只是华南师大研究生部的一名还没毕业的研究生, 当时他在广东做了大量调研,断定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已是不可阻挡。

16、但按 照马克思的说法,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 剥削了。经过研究,郑炎潮认为需要一个新概念来定义和规范超过雇工八人的个 体经济,但叫什么呢?就自己定义了一个概念,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 济” 。但这个概念很敏感。论文答辩前夕,导师告诉他,关于私营经济那一章必须 放弃,不放弃,他的答辩肯定不能过关。当时他很痛苦,到底是放弃还是坚持自 己的观点呢?郑炎潮将毕业论文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这一章用信 件单独寄给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 在看到郑炎潮的论文之后, 任仲夷亲自约见了郑炎潮。 任仲夷说:现在对个体 经济,只能扶持不能压制,但要扶持个体经济,首先就要给个体经济正名,如果 个体经济头上始终悬着一把“资本主义”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个体经济还怎么发 展?你的论文非常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支持你。并且我们还要 围绕着你的这些观点,制定一个政策,给它取个正式的名字,就叫做“私营经济” 怎么样?让它发展,让它壮大。(陈敏:郑炎潮经济理论的创新与遭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