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9119560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 一轮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故: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新: 1、实践及其特征?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及认识的特征?,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出真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主体,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人类特有, 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

2、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6、小行星撞击地球 7、修建三峡工程,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最基本的形式,3、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最本质特征,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

3、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从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也。”这说明,前人已经尝试过,肯定有人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获得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别人是直接经验,对于我们却是间接经验,但这并不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实践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实践) 间接经验(学习),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4、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自由落体实验,主观认识,实 践,客观事物,指导,改造,实践过程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呢?,(两种观点),(两个铁球实验),(桥梁),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电磁场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近山识

5、鸟音,近水知鱼性,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来源,动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标准,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目的,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那个方面?,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训练1 2014江苏高考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

6、表明()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B. C. D. ,A,创新设计P194 典例1,训练2 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 B. C. D. ,B,训练3 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7、)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 B C D,D,训练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A、 B、 C、 D、 ,C,训练5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原理)实践,认识,决定(4方面),反作用(促进阻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认认识对实

9、践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B,训练7 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B. C. D. ,C,训练8 (2011山东文综)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0、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机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认

11、识,客观对象,真理,谬误,相符合,不符合,一、认识真理,(一)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2、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

12、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真理的特征,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1)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2)第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是客观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方法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对吗?,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几何之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真理。,探究一,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

13、6)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思考: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二) 真理的特征,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1、“先在城市夺取政权” 2、“农村包围城市”,探究二,辨析:这些认识对不对?,前苏联的 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 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 理论,“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14、的历史的统一。,(二) 真理的特征,3 . 真理都是具体的,2 .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1 . 真理是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要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范围内把握真理,要正确对待错误。,方法论,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真理就变成谬误。,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

15、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二、追求真理,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世代延续,不断发展,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3、认识具有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方法论,认识的

16、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训练9 2014浙江高考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 B. C. D. ,D,训练10 2014课标全国卷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