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9118335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浙江江山中学郑逸农设计说明作者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读他的胡同文化,就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笔者在课堂设计时努力体现“快乐语文”(米卢有“快乐足球” ,我们也应该有“快乐语文” ):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感情,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然后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飞地文化”。在初步的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预习

2、,整体感知。一、序曲上课铃声过后,教师打开多媒体,屏幕上马上映出古朴辉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响彻教室。师: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生:太美了!太有魅力了!师:对,古朴辉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打上字幕“胡同文化”、汪曾祺肖像及简介)师: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

3、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要好好地体验一下“快乐语文”。怎么样?生:(兴趣倍增)好!师: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二、增长见识1.揭题切入点击鼠标,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师: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生:(读第 5 段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采用此法切入, 一来可激发学生的思维, 快速找到 “文眼”,提取精要;二来可避免从第 1 段就开始讲。)师:对。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 “水乡”之类的词语呢?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生:(仍读第 5 段的句子)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

4、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从“胡同文化”转到“胡同” ,自然地转到了第14 段的内容)2.胡同师:作者在 14 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学生回答略)2(意在落实单元学习重点 “概括要点, 提取精要”;同时避免了串读串讲。其中第三段没有关键句,引导学生自行概括。)3.胡同文化师:(引导学生从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先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配上平和醇厚的京曲,请大家尽可能读出韵味来。(学生朗读略)师: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精要,说说

5、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师:这么多个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下面自由发言,不拘一格,谈谈你的感受、你的理解。生 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成了其中的代表。你看人家美国人,一辈子起码要搬四五次家,而我们却是“安土重迁” ,不大愿意搬家。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

6、,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师:说得够深刻的。生 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 “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3师: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生 3: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师:为什么?生 3: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师:对,看似矛盾,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生 4: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 古代应该称京城。师:对!生活在皇城根下。生众: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师:越说越清楚了。生 4: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师:否则学生 4:否则

7、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师: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生:(齐声)忍!师:对极了!师: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生 5: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师:是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生 5: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才和谐,社会才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 “忍”,不该袖手旁观, 而应见义勇为, 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主动积极的爱国

8、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4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师: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生众:我以我血荐轩辕。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师: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生 6:北京人易于满足。师: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咏,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按常规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生 6:(语速较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

9、豆腐滴几滴香油, 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 嘿!(念成了短促的去声)”(其他同学笑。读得太平淡无味了)师: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朗读略)师:接下来让我们再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好好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众生朗读。引导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师: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生:有点儿。5师:那我再让各位“多点儿” 。请齐读屏幕上的话。(屏幕打出: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

10、。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生:(边读边笑,最后大笑)师: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生:(齐声)不好!师:怎么个不好?生 1:呆板,单调。师 2: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生 3:也不风趣。师: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对比,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应该品味出来了吧?(笑)还只是一点儿吗?生 1:多乎哉,很多也!生 2:汪老先生真是语言大师。师:一点儿没错!这位文化老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上感情,并带上我们刚才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再次朗读一下这些段落。这次朗读的方式是:以小组( 6 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于是教室里

11、再次书声琅琅,气氛活泼)师:(把学生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生:最后三段。师:对。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6(自然地从“增 知 ”板 到了“体 感情”部分。)三、体 感情 : 大家 第 13 段,朗 要能 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出韵味来。(众生 ) : 得比 深沉。基本上 出了作者的感情。 把最后几个短 再 一遍, 品味其中的感情。生:“西 残照,衰草离披, 目荒凉,毫无生气。 ” (比上一回低沉) : 次 得更到位些。 几句 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 足”一 是同 的 言 格 ?生:不一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 言, 里却

12、是典雅的 面 言。 : 。 是 卷气很 的 言。如果将它 成和前面一 的口 ,怎么 ?效果如何? 看。(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 着,然后 几位同学起来 )生 1:“那种衰落的 子, 有什么 的。 ” :京味到家了!生 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 。 ” :好是好。但与上句没 区 ,而且似乎 有些高 的成分。 (生笑)生 3:“那片衰 ,确 很惨。 ” :是口 ,但不是典型的京味。生: :没关系,上面同学 的两句 已 可以供我 比 了。看看它 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生 1:口 放在 里一点表 力都没有了。7生 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生 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来。师:是的。作者在这里连用四

13、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师: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口说说。生 1: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生 2: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生 3: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师: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再次将语言融在内容的分析中学习。 )师:再往下。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生:(较整齐)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师: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生:(不知怎么回答好)师:(引导)让我们看看本段的下一句: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再听听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生: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师:非常正确。(趁此引向末段)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