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9118211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22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4)(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 “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 “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 “让他放牛。 ”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

2、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今有一人, 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 闭门书史丛, 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 我们接着看, 他也买了房,“ 只影自怜, 命寄江湖之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像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 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 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 身

3、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 ,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

4、是著名诗人, 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 “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2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祐二年(1057 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 年)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 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

5、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 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 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 “乌台诗案” 。5 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 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 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 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

6、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 1100 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 1083 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点评。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4学生自读课文。5组织学生以4 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

7、理解及掌握程度。抢答题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月色入户窗户欣然 起行高兴的样子3念 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 竹柏影也原来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抢答题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意将遂 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盖遂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

8、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四、分析研讨课文。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44夜游期 ,作者的心情 生怎 的 化?(提示:先找关 句,再体会作者心情)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但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 的思想感情?答案 1明确:“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盖竹柏影也”描写“但

9、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 叙述部分告 我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 民事情的起因:月色 美2一是因 作者被 ,心情郁 、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 月色很美。写作背景 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 有关如 王安石新法的 句, 他以 新法,并将他逮捕入 , 就是“ 台 案”。 的 、折磨, 差点 了 袋。后由于范 、 方平等的 救,案件惊 两 ,十二月 救出 ,被 到黄州,任 副使,但不得“ 公事”,也就是 做着有 无 的 客。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 的修辞手法,描 了 美的月景。它 人的感受是空灵、皎 、明 、宁静悠 、

10、清 淡雅此句写景 用18 个字,却 造出生 的意境,可 加品味。“ 庭下如 水空明 ”用比 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 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 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 ?“空明”二字,更是 妙,用“空”去修 一种色 ,不 出奇制 ,而且更 空灵。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 , 藻荇交横, 人如 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 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 、恬静的月夜之中。4此 ,可 学生搜索关 行引 。欣然 起行(欣喜之情)5念无与为乐 (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 于

11、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 “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 乐观进取 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 兴趣高雅之人, 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壮志难酬, 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

12、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6根据 3、 4 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观。五、通过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那是一个夜晚那是一种美景那是一个灵魂学生填写,把学生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一首诗(可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改动)。月光下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6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月光下,我们看到:一颗跋涉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