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11759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说话的哺乳动物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HUNAN UNIVERSITY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名称 学术论文写作 学 生 姓 名 李 婧 学 生 学 号 S11121045 专 业 班 级 英 语 语 言 学 2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评介Jean Aitchison 著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 The Articulated Mammal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是由 Jean Aitchison 所著。Jean Aitchison 是英国牛津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也是伍特斯大学的教授研究员, 她关注社会历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的起源和媒体语言,在语言习得,话

2、语理解,语言产出,词汇存储和检索等方面的研究造诣很高。在美国,欧洲和印度等世界很多地方发表过演讲,出版了很多语言学书籍,并于 1996年在 BBC广播电台里斯讲座做了“网络语言”的系列讲座。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出版于 1976年,是一本心理语言学入门的书,是第一本从语言学家角度介绍心理语言学的书。作者曾经开设了一门名为“心理语言学”的课程,引起了强烈反响,来自社会各界,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都来听这门课,他们都想通过这门课更多地了解为什么我们能讲话,人类是怎么习得语言,是怎样理解和产出句子的。于是在一个学生的建议下,有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介绍语言的生理基础,以及一些关于儿童

3、语言习得的研究;第二,解释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的本质的观点,阐述语言学知识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关系;第三,总结关于话语理解和语言产出的最新思想。会说话的哺乳动物文字简练,理论基础丰厚,可读性强,出版之后收到了高度的赞许和评论,尤其在美国,它被列为年度最杰出的学术著作。全书除导读外,分为十二章,章与章之间的衔接自然,每一章结尾处,作者都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而导入下一章。导读部分首先讲了心理语言学的定义,指出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是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学科。心理学和语言学都属于社会科学,都是通过形成和验证假说来进行研究,但是二者在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心理学家通过细致且可控的研究来验证假说,而语言学

4、家则是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语言验证假说。两种研究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和优势,而最好的途径是将两种研究方法联系起来。以往心理语言学入门的的书籍都是由心理学家撰写的,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心理语言学应该定义为关于语言的心理学研究。而作者这本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则是从语言学家的角度来介绍心理语言学。作者还指出,心理语言学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它有很多的研究角度和层面。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动物交流,儿童语言,正常成人的语言以及语言障碍者的语言等现象,探讨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语言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关系,话语的产出和理解。这一部分,作者还简要介绍了三个语言学问题:语法,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交流能力

5、,这几个问题不是这本书所关注的,但是是语言学中十分重要的几个问题。第一章, “自动语法机是否任何东西都是内在的” (The Great Automatic Grammatizator).这一章大部分是以乔姆斯基关于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The Verbal Behavior)的书评为基础。斯金纳的言语行为是一本语言学经典,至今仍是一本了解 19世纪 60年代至 19世纪 70年代早期语言习得研究方向的很有价值的书。这一章里,作者首先探讨了语言学最受关注的问题: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斯金纳通过观察老鼠和鸽子的实验,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语言是逐渐建立的一种习惯,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内在或者精神机制

6、,人们只需要系统地通过观察外界事物,就能说话。而乔姆斯基认为斯金纳对老鼠所做的实验不能运用到人的身上,针对这一点,他提出了两点反对意见:(1)人类语言与试验中老鼠的行为并没有关系;(2)斯金纳从根本上误解了语言的本质。乔姆斯基认为,言语行为并不像老鼠对刺激反应那样可以预测,言语行为中反应的强度也不像老鼠的情况那样可预测,儿童习得沐浴并没有得到任何像老鼠得到食物那样具体的奖励,而且父母对儿童话语的赞许是基于话语“在意义上是否真实”而不是基于话语“在语法上是否正确” 。在乔看来,语言与动物的交流行为是不同的,语言是内在的,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由人类的生物机能决定的,语言产生于人的思维(大脑) ,外

7、在的刺激只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作者进一步阐述了乔姆斯基关于语言本质的观点,对人类是如何在语言3上是特有的,而且有预先设定的语言轨迹展开了具体细节的讨论。并且得出了没有任何动物能和人类一样享有同样的语言特征的结论,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类语言天赋是生物学遗传的特有天赋。第二章, “企图说话的动物” (Animals that Try to Talk)将动物交流行为于人类语言相对比,旨在探究动物是否也能和人类一样“说话” ,语言究竟是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作者还介绍了教猿符号语言,Lana 和 Kanzi的实验,目的是要通过分析这些实验得出语言是不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

8、(1)动物交际和人类语言是存在质的不同,还是量的差异;(2)动物的哪些行为可以称为交流。指出关于人类语言的进化发展有连续和不连续两种理论。连续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是从灵长目动物的交流方式不断进化而来的,而不连续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是与基本的动物遗产完全不同,而是附加在动物遗传能力之上的。在探讨动物的哪些行为是属于交流行为的时候,作者讨论了语言的定义,认为要给语言做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难的。19 世纪 60年代查尔斯霍吉特从人类语言的特征去定义语言,尽管这种方式很有说服力, ,但是仍有其不足之处。特征列表并不能反应哪些特征更为重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些特征过于普遍,在动物世界里也有变现,而有些特征由过

9、于具体。作者对每一个特征都做了具体的论述,指出了每一个特征的不足之处,表明这些特征并不能很好地将人类语言与动物交流行为分开。没有一种动物能拥有人类语言的所有特征,没有一种动物能像人类一样说话。接着,作者介绍了向动物传授语言,给予动物学的机会的实验。通过教猿符号语言,Lana 和 Kanzi等实验,表明虽然一些聪明的动物能拥有人类语言的一些基本的特征,但是它们并不是先天地具备拥有这些特征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些实验证明了人类是先天地拥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再一次印证了乔姆斯基的先天论。第三章, “奶奶的牙齿” (Grandmamas Teeth)旨在探究人类独有的内在的语言能力是

10、否有生物学证据。通常情况下,如果动物被内在地赋予了某种行为能力,都会有生理上的表现。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生理表现并不明显,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章的前一部分讨论了人类与语言有关的生理结构,如嘴巴,声带,肺以及大脑,人类语言就是通过这些器官产生并加工的。后一部分,作者涉及了语言复杂的神经肌肉运动顺序,指出语言产生离不开生理的适应性,是多个过程的综合(multiplicity of intergrative progresses) ,语言至少是发出声音,组词和造句这三个过程的同时运行。另外,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智力,性别和遗传因素都对语言有一定影响。因此,与动物不同,人类具有语言的生理基础,发音器官,

11、肺和大脑都是与人类语言的复杂性相适应的。第四章, “预先设定的轨迹” (Predestinate grooves)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不是有内在的“计时器” 。 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大多基于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学家 Eric Lennerberg的著作语言的生理基础 (1967) 。我们发现几乎世界上得孩子都在相同的年龄阶段获得语言,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妈妈都在同一时间教孩子说话,语言的产生应该是由一个内在的生物钟决定的。作者比较了语言与其他生理行为的特征,发现语言是不是同走路一样属于生理性的行为,具备生理行为的各种特征,从而更加明确地确定了语言的内在性。我们知道所有孩子语言的发展都经历了

12、相似的阶段,尽管具体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语言能力不同,但是顺序和大致的时间是相同的。语言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几个大致的阶段,而且这种发展同身体的发展同步的,而且孩子语言的发展同身体的成熟一样有一个“关键期” 。Lenneberg 认为人类在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有一段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从蹒跚学步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关键期也不是突然出现突然结束的,它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逐渐出现,并且青春期之后逐渐消失,因此将关键期称为“敏感期”更为合适,而且尽早地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是很有利的。本章结束的时候,作者再一次讨论了先天论和后天论,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内在机能控制的,这种内在的机能还需要外界的

13、刺激。作者指出自然激活行为,为行为打下基础,构建好框架,但是精心设计的后天培养对4于人类更好地发挥人类语言的潜能是非常必要的,先天和后天的界限是很难判定的。也就是说语言室人类独有的先天能力,但是语言的优化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需要丰富的语言环境。第五章, “大脑的蓝图” (A blueprint in the brain?)讨论了语言的哪些因素是先天的。乔姆斯基的内在结构假说是继承了 18世纪的激进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这些激进主义哲学家坚持认为除了外在的加工处理机能之外,还有各种先天的观念和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严格地限制了所获得的知识的形式(乔姆斯基,1965:48) 。然而要理

14、解人类先天地具有学习的能力是相对容易的,困难的部分在于确定哪些因素是先天的。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有丰富的内在结构,且前两张中讨论的生理特征都验证了乔的这一假说,那么这种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乔姆斯基早期的观点是认为儿童有一种受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或 LAS) ,有了这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能相对容易地习得任何语言。但是乔后期的观点越来越抽象,很难得到验证,他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普遍语法(UG) ,普遍语法有两层:一是普遍语法,二是参数,参数需要被赋值。之后乔姆斯基又提出了最简方案理论,这一理论更为抽象。针对人类是怎么运用语言的这一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根据迈克尔托马赛的观

15、点,儿童是习得语言的问题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经验主义的问题(托马赛,2003:328) ,应该用基于使用的方法研究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是如何把天赋和习得的机能结合起来。第六章, “喋喋不休的孩子” (Chattering children)介绍了儿童是怎么开始说话的。作者分别介绍了儿童语言习得的两个阶段,单个单词阶段,两个单词阶段。这几个阶段给语言学家分析儿童语言的时候创造了障碍。通过分析这两个阶段,作者得出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模仿成人的语言的结论,他们遵循自己设计的规则并且与成人语言存在系统的差异。儿童天生地知道语言有其固有的模式,而且儿童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他们能够很本能地

16、意识到言语模式的存在,同时还能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规则的假说。第七章, “解决问题” (Puzzling it out)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运用了一些特别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被内化。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是否正确,作者在这一章中更为细节地分析了双词阶段之外儿童习得语言的方法。他介绍了儿童语言习得的三种观点:(1)乔姆斯基的内容论(content approach) ,热为儿童大脑中天生就存储了大量的具体语言信息;(2)过程论(process approach) ,认为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解决难题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他们能处理所遇到的语言事实。而对于这种解决难题的机制使属于人的一般的认知能力还是儿童特有的语言处理机制又分为智能派和语言派。 (3)虽然对于遗传原则、照顾者的语言输入和心智组织结构的变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还不清楚,但认为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解决难题的语言机制可能最接近事实。第八章, “难解的天体之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