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11720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269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_2690.txt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顾德希一、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努力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负担,就是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负担。目前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顺应 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要求而被纳入语文教学中来的,到底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什么必要性,并说不清楚。 这方面的不合理负担,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不可”: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 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对号入座)不可,现代文或文言

2、文的教学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作文教 学非按写作知识系统安排不可。 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仅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非此 不可,就会造成学生极重的负担。在不同的情况下,四个“不可”的表现,或者有轻重不同,但总的来说这是 一种“主流”倾向。 限于篇幅,仅就其中一个“不可”举几个例子。 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 )中的“因” ,理解成“趁此 ” 、 “借机”或“就” ,其实问题都不大。但不行,因为按语法知识,讲成“趁此” 、 “借机”是把“因”视 为介词;讲成“就”是把“因”当成了副词。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因问题!

3、 例如“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促织 )中的“顾” ,理解成“看” 、 “回头看” ,意思本差不 多。但不成,因为前者是引申义后者是本义,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则问题! 上述例子实在很难看出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母语应用水平有什么必要性,但我们却很难完全撇开不顾 。因为按照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这些全是顺理成章的东西。课堂被这类非必要性“知识”充塞的直接后果 ,便是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下降。 最近,我们以高一课文眼睛与仿生学中的一段对高三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北京六所学校 1400 多个样本 ) 。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 且有些是

4、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这段文字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难度是不高的,但调查结果却颇不理想。能够准确理解这段文字意思的,仅占 0.439,即不到 700 人。其余均认为这段说的是“在人和动物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 也就是说,不能体会该段文字用语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该段并没有说眼睛 对于所有的动物一概“最重要” 。其实,关于眼睛并非所有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背景知识,高三学生并不 陌生。但在对语言的具体理解时,分辨能力却显得很差。也许有的同志以为,在言语理解问题上这样要求学生 ,是没有必要的

5、。但我们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何谓掌握语文工具、何谓语文素质的不同认识。如果高中毕业而在 实际阅读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 ,恐怕不能说具备了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在北京以重点学校为主的 调查中竟然是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这种水平,那就更当深长思之了。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了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影响了实际应用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 变的时候了。而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这种负担主要来源于语文教学内部,来源于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体系, 来源于相沿成习的某些非母语教学规律的既定模式。所以负担的减轻,不是选几篇什么课文的问题,也不是简 单地否定点什么的问题,而只能是以科学的态度、艰苦的试验,推动语文

6、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完成转型改 造的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必须加大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改造的力度 文体、语法、修辞、写作等现成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对所有语言现象的静态的理论概括。但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误以为这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 “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完全忽略了知识“迁移”所必须的条件,忽略了提高母语 应用能力的固有规律,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 近几十年所形成的语文学科知识,不是没有用处,但对于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来说,绝不是弄清其知识 体系、掌握其术语概念就能够济事的。这一点,早在

7、30 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过:“我不大赞成语文知 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识 ,好象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 ”(人民教 育出版社 1994 年叶圣陶教育文集第 5 卷 712 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法书不可能担负提高语文水平的全 部任务语法书讲的是全部语法,其中有些话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有用的地方可以多看两遍,无 用的地方不妨翻翻篇儿就过去。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吕叔湘语文论集158 页)而张志公先生强调必须分 清理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知识,强调语文知识必须精要、好懂、管用,就更为大家所熟知了。目前学生语文 学习负担过重,根本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自

8、身建设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加大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改造的 力度,便是其中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是对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将产生举足轻重作用的一项历史任务,只有在这 方面取得突破,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掀开新的一页。 语文学科知识的改造更新,离不开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应当是这种改造更新最好的试验基地。哪些 知识需要学生记忆、积累,哪些知识不需要强调记忆、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识必须反复梳理、系统掌 握,哪些知识不需要系统掌握、但需要反复渗透;哪些典范的语言材料需要记诵而且也有可能使学生记诵,哪 些只需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阅读写作中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学生这些都需要反 复实践,不断

9、总结。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妨首先在上每节课时对于非让学生记住不可的东西悉心筛选。凡是教师自己不凭借 教案就说不大清楚的,万勿让学生去记。凡是要求学生准确记住的知识,必须简明、准确,而且要有相应的检 查手段。这一点说起来容易,每课都筛选得恰如其分就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篇大学问。 学科知识的改造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准绳,对原有知识不断重新审视,删 除、简化、改易、补充;只有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语文知识分类处理,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整 理出适用的知识系统。 三、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科学研究三方面为建立语文能力目标系统创造条件 推进语文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进一

10、步科学化,是一个全面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合理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 定,合理的语文能力目标体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数人开会讨论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求 得完善。 1.积累、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第一手材料。 课堂教学不仅应继承发展广大教师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不仅应探讨语文知识分类的问题,还要研究语文能 力的项目层次如何划分。 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很复杂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具体的能力项目并不合理,能力层次很不清 楚,因而无法形成循序渐进的语文能力系统。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应从认真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个案”做起, 要总结学生在阅读或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过程。这种

11、具体的“活”材料是极有 价值的。这类材料多了,覆盖面广了,对学生能力的实际状况就会逐渐胸中有数。有些能力是无法诉诸训练的 ,但有些却是可以训练的;有些是能够通过全班的练习讲评收到效果的,有些却只适合个别辅导、小范围谈话 来解决。这样的经验多了,就会对能力项目、能力层次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现在真正能够进行科学的因素分析的语文能力还很有限。比如作文,实际在学生那里起作用的因素究 竟有哪些,我们反复“抓”的那些“方法”是不是真起作用,就很不容易说清。所以不能一说能力,就全跟训 练联系起来,我们没有理由否定某些讲授对能力养成的重大作用。也不能一说训练,就全跟作练习、课堂讨论 联系起来,我们也没有理由

12、否定记诵、默写甚至抄写对语文能力形成的重大作用,只不过我们对这些传统训练 方式如何“转型” 、如何使之适用于今天的需要还研究得不够罢了。但我们必须坚信,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语 文能力进行科学的因素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时分析不清的可以暂不分析,不妨先简单后复杂。属于 语料存储性质的训练,属于技能性质的训练,不妨先给予更多关注;暂时只能处于模糊状态的东西就继续模糊 着,不要强为之说。所谓给以更多关注,就是要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认真进行材料分析,借助科学的手段, 使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必要的理性高度。如果有更多的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够致力于此,解决语文能力项 目和层次划分的问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13、。 总之,课堂教学要从单纯对教材负责、对考试负责转变为对学生负责。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 有以这样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语文知识的改造更新才能推进,语文能力的项目和层次问题才可能逐渐探讨清楚 ,而合理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才可能建立起来。 2.积累有益的练习材料,试编便于学生自学的教材。 语文能力的目标定位,关乎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教材问题就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 ,是几十年来语文教材改革的成果,浸透着不止一代人的心血,对语文教学功不可没。但由于语文能力定位这 个历史性课题尚有待解决,所以现行教材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下限和上限必然是参差不齐

14、的。理想的教材,在语文能力要求上 应体现足以与之适应的弹性。下限要明确,上限要合理,要使教师便于掌握。但现行教材在这方面是很难令人 满意的。要使教材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说真正成为叶老所说的“例” ,还需要教师花费极大的力 气。而如果进一步要求教材要体现母语能力循序渐进的体系,就更不现实了。人们常常感到教材偏难,这个“ 难” ,主要并不表现在所选篇目不够浅显,而是师生不便使用。怎样以之施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很难驾驭,这是教师感到的“难” ;怎样用于自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果然能够循序渐进地得到明显提高,至 今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事例,这是学生感到的“难” 。 教材必须精选足量的

15、名篇,必须充分重视文本阅读在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教材没有理由拘 泥于文本阅读的单一模式。这些年来各类语文练习册铺天盖地,有关方面屡禁不止,值得深思。究竟怎样看待 “练习册”的作用,有没有沙里淘金的价值,都应认真研究。特别是有些练习可以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 这种现象尤其不应忽视。不妨在文本阅读与各种高质量语言能力练习合理配合方面进行试验,这对全面探讨语 文能力培养问题恐怕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怎样认识文学教育在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文教育包括文学教育。文 学教育在扩大眼界、陶冶性情、人格养成等方面的作用,是一般的语言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而其对学生形成较

16、强语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一般的语言基本训练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学教育(在高中主要是文学作品的 鉴赏)在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以文学鉴赏代替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文学鉴赏能力需要的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而不可能通过循序渐进的“制式”训练获得。现行教材中 虽不乏优秀文学作品,但却不容易使其充分体现文学教育的作用。一般的语言训练与文学鉴赏混淆不清。把不 同范畴的能力扭结在一起,企图实现循序渐进的训练,这是多种“系统的学科知识”进入语文课所产生的负面 影响。不克服这种影响,文学教育很难真正得到加强,合理的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也很难形成。所以,怎样加强 文学教育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也是关乎全局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不在教材编写方面进行大 胆的试验。 3.加强对语文能力的科学研究,使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语文能力是在人脑的“黑箱”中进行操作的抽象行为。因而语文能力的目标定位,必须建立在进一步的基 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力求借助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